
第一顺位:任意公积金(股东会自主决定提取比例);
第二顺位:法定公积金(强制提取税后利润的10%);
第三顺位:符合条件的资本公积金(仅限股东投入形成的、金额确定且未限定用途的部分)。
限制条件:
资本公积不得直接用于补亏,需先用完盈余公积;
接受捐赠或政府补贴形成的资本公积若限定用途,则禁止使用。
大白话解读:企业的“救命钱”怎么用?
场景1:科技公司的逆风翻盘
某人工智能企业因研发投入过大,累计亏损5000万元:
传统做法:需用未来5年利润逐年弥补,期间无法分红或融资;
新规操作:
先用盈余公积补亏3000万元;
再将资本公积(股东注资溢价形成的2000万元)转入未分配利润;
亏损清零后,次年利润即可用于吸引新一轮投资。
场景2:跨境电商的税务困局
某企业因汇率波动亏损2000万元,资本公积中有股东注资溢价1500万元:
合规路径:通过股东大会决议补亏,使资产负债率从85%降至70%,获得银行新增授信;
风险警示:若将供应商捐赠形成的资本公积违规补亏,可能触发税务稽查。
资本公积概述
1.概念
资本公积是公司通过股东投资活动而形成的超过股本的资本溢价或其他合法来源的利润。它代表了公司实际拥有的净资产,但不属于股本的组成部分。资本公积是一种权益类账户,在公司财务报表中以“资本公积”项目呈现。
2.来源
资本公积的主要来源包括:
(1)股本溢价:当公司发行新股时,如果发行价格高于股本面值,超出面值部分就是股本溢价。这部分溢价被纳入资本公积。
(2)资产评估增值:当公司收购资产或进行资产重估时,若评估值超过原来的账面价值,超额增值也可以作为资本公积。
(3)企业改制过程中的利润调整:如企业重组、股权转让等过程中形成的合法利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