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可篡改性:一旦入账,不随市场价值波动而调整(除非计提减值);
广泛应用性:适用于绝大多数非金融资产的初始计量(如固定资产、存货)。
示例:某汽车厂2020年购入生产线花费1,000万元,2024年同型号设备市价跌至800万元,但账面上仍按1,000万元记录并计提折旧。
大白话解读:企业的“花钱记录本”
生活场景:经营一家社区奶茶店
买设备:2023年购买封口机花了5,000元→历史成本就是5,000元(不管现在二手价是3,000元还是8,000元);
进货珍珠:每箱珍珠粉圆采购价200元→即便市场价格涨到250元,账上仍按200元记录;
装修店面:支付装修费10万元→未来5年按每年2万元摊销,不因房租涨跌而调整。
本质逻辑:
历史成本就像奶茶店的“购物小票”——东西买来花多少钱,账本上就记多少钱。不管市场怎么变,只要没卖掉或报废,这个数字雷打不动。
1.客观可验证:每一分钱都有“证据链”
制造业案例:
某手机厂采购芯片的发票金额1,000万元→直接按此金额计入存货成本;
若供应商私下返点50万元未入账→涉嫌虚增成本,审计调整后补税12.5万元。
2.稳定性强:市场波动与我无关
房地产案例:
某企业2015年购置办公楼花费5,000万元,2024年市价飙升至1亿元→账上仍按5,000万元计提折旧,不确认增值收益。
3.减值例外原则:只允许“调低不许调高”
零售业案例:
超市积压食品过期,历史成本10万元,可变现净值仅2万元→计提减值损失8万元,调减资产价值。
4.税务处理基石:纳税申报的“铁证”
合规要点:
固定资产折旧、存货成本结转均以历史成本为基准;
若按市场价调账(如公允价值模式),需额外调整纳税所得额。
5.局限性明显:可能偏离真实价值
科技公司案例:
某企业10年前购入的专利技术(历史成本500万元),现市价估值5亿元→账面无反映,可能误导投资者。
历史成本的三大应用场景
场景1:固定资产入账与折旧
制造业案例:
汽车厂购入生产线花费1,000万元,预计使用10年:
每年折旧100万元→10年后账面价值归零;
即便5年后市价涨至1,500万元,会计上仍按1,000万元原值计提折旧。
场景2:存货成本核算
电商行业案例:
某网店采购100台手机,进货价2,000元/台(历史成本):
卖出50台,按2,000元结转成本10万元;
剩余50台即使市价跌至1,800元,账上仍保留2,000元记录,直至实际出售或计提减值。
场景3:长期股权投资
金融业案例:
某公司以1亿元收购子公司30%股权(历史成本):
若子公司市值涨至5亿元,持股价值对应1.5亿元→会计上仍按1亿元核算,差额仅在合并报表中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