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成本:资产购置或负债形成时实际支付的金额(如购买设备的发票价);
重置成本:当前市场条件下重新取得相同资产所需支付的金额(如盘盈设备按市价入账);

现值:未来现金流按折现率计算的当前价值(如分期收款销售商品的折现金额);
公允价值:市场参与者自愿交易的价格(如上市公司股票收盘价)。
核心公式:
历史成本=交易发生时的实际金额
可变现净值=预计售价-加工成本-销售税费
例如,某奶茶店2023年购入封口机花费1.2万元(历史成本),2024年同型号机器市价1万元(重置成本),若转卖预计净收入0.8万元(可变现净值)。
大白话解读:给企业“家底”定价的五种方法
生活场景:经营一家奶茶店
历史成本:去年买收银机花了5,000元→记账就按5,000元;
重置成本:盘点发现多了一台未记账的冰箱,现在买同款需4,000元→按4,000元补记资产;
可变现净值:积压的100斤珍珠粉圆,加工成奶茶卖出可得1,000元,但需支付人工费200元、包装费100元→净赚700元入账;
现值:客户预存5,000元办卡,分10个月消费→按当前利息率折算现值4,800元;
公允价值:店里自用的咖啡机被同行估价3,000元收购→按市价调整资产价值。
本质逻辑:
这五把“尺子”就像奶茶店的“定价工具箱”——历史成本记录过去花的钱,重置成本反映现在买要多少钱,可变现净值测算能净赚多少,现值把未来的钱“打折”到今天,公允价值则是市场上公认的价码。
五大计量属性的核心拆解与行业案例
1.历史成本:最“诚实”的记账方式
制造业案例:
汽车厂2019年购入生产线花费5,000万元,即便2024年同类设备市价降至3,000万元,账上仍按5,000万元记录。
合规要点:
固定资产折旧按历史成本计提(如生产线每年折旧500万元);
政府补助若与资产相关,需分期确认收入而非一次性入账。
2.重置成本:盘盈资产的“救命稻草”
零售业案例:
超市盘点发现多出10台未记账的电饭煲,当前市价每台300元→按3,000元补记营业外收入。
风险警示:
若将二手设备按全新重置成本入账→涉嫌虚增资产。
3.可变现净值:存货减值的“预警雷达”
服装业案例:
仓库积压1万米布料,加工成衬衫后预计售价50万元,但需支付加工费15万元、税费2万元→可变现净值33万元。若账面成本40万元,则需计提减值损失7万元。
4.现值:长期合同的“时间魔法”
建筑业案例:
房企预售期房收款1,000万元(2年后交房),按5%年利率折现→现值907万元确认收入,差额93万元计入财务费用。
5.公允价值:资本市场的“温度计”
金融业案例:
基金公司持有股票账面成本10元/股,年末市价15元→按公允价值调增收益5元/股。
合规工具:
区块链交易系统实时抓取市场报价,误差率<0.1%。
计量属性的三大应用场景
场景1:资产减值测试(可变现净值VS历史成本)
餐饮业案例:
火锅店冷库故障导致牛肉变质,账面成本2万元,处理后残值仅0.5万元→计提减值损失1.5万元。
场景2: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公允价值VS重置成本)
科技公司案例:
用账面价值100万元的专利换取市价150万元的设备→按公允价值150万元确认资产,差额50万元计入收益。
场景3:债务重组(现值VS历史成本)
制造业案例:
企业拖欠供应商货款500万元,协商分期3年偿还(无息),按5%折现率计算现值432万元→债务重组收益68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