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金流量表就像一本“资金日记”——
经营活动:日常生意中的“进账”和“花钱”(如卖货收钱、发工资);
投资活动:买资产或理财的“大额开销”和“意外之财”(如买设备、卖股票);
筹资活动:找钱和还钱的“借钱游戏”(如贷款、股东分红);
核心逻辑:所有现金流动必须分门别类记录,防止企业“账上有利润,兜里却没钱”。
举个奶茶店的例子:
经营活动:卖奶茶收现金10万,买原料花3万,净流入7万;
投资活动:买新设备花5万,净流出5万;
筹资活动:老板追加投资3万,净流入3万;
最终结果:净现金流=7-5+3=5万,银行存款多了5万。
现金流量表的“三大核心模块”
模块1:经营活动现金流——企业生存的“血液”
现金流入:
卖货收钱(如奶茶销售收入);
税费返还(如增值税留抵退税)。
现金流出:
采购付款(如奶茶粉、包装杯);
支付工资和租金。
模块2:投资活动现金流——未来发展的“弹药库”
现金流入:
卖固定资产(如淘汰旧设备);
投资分红(如参股公司的利润分成)。
现金流出:
购置长期资产(如新生产线、办公楼);
对外股权投资(如收购初创公司)。
模块3:筹资活动现金流——找钱还债的“双刃剑”
现金流入:
银行贷款;
股东增资。
现金流出:
偿还贷款本金;
支付利息和分红。
会计人常踩的“结构坑”与避坑指南
坑1:混淆“权责发生制”与“收付实现制”
案例:某企业利润表确认收入200万(未收款),现金流量表误计入“经营活动流入”;
合规操作:现金流量表只记录实际到账资金,未收款部分不填列。
坑2:筹资活动“隐身术”
反面教材:将股东借款计入“其他应付款”,掩盖真实筹资需求;
正确做法:股东资金投入填列“筹资活动-吸收投资收到的现金”。
坑3:忽视附注披露“非现金交易”
风险:某企业以设备抵债500万,未在附注披露,被审计调整;
整改:附注中补充“非现金资产抵债事项”。
现金流量表的实战应用场景
场景1:识别“纸面富贵”企业
问题:某科技公司利润表盈利1000万,但现金流量表“经营活动净现金流-300万”;
分析:应收账款账期长达180天,资金链紧绷;
解决:对应收账款进行保理融资,账期缩至60天,释放现金流。
场景2:优化“投资决策”
数据驱动:某零售企业现金流量表显示:
投资活动连续3年净流出超2000万(新开店);
但单店营收增长率仅3%;
决策:暂停扩张,转攻线上渠道,年省现金流800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