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金流量分类就像给钱“贴标签”——
经营活动:做生意赚的钱和花的钱(如卖奶茶收钱、付员工工资);
投资活动:买资产或理财的“大额消费”和“意外收入”(如买设备、卖股票);
筹资活动:找钱和还钱的“资金游戏”(如贷款、股东分红)。
核心逻辑:分清楚每一分钱的来龙去脉,才能知道企业是“真赚钱”还是“假繁荣”。
举个煎饼摊的例子:
经营活动:卖煎饼收现金5000元,买面粉支出1000元;
投资活动:换新煎饼炉支出3000元;
筹资活动:老板自己掏腰包追加投资2000元;
结果:净现金流=(5000-1000)-3000+2000=3000元。
现金流量的三大分类详解
1.经营活动:生意的“血液循环”
现金流入:
卖货/服务收钱(如奶茶店收款、数据服务费);
税费返还(如增值税留抵退税)。
现金流出:
采购原材料付款(如买面粉、奶茶杯);
支付工资、房租、水电费。
2.投资活动:未来的“弹药储备”
现金流入:
卖固定资产(如旧设备、闲置仓库);
投资分红(如参股公司利润分成)。
现金流出:
购置长期资产(如新设备、办公楼);
对外股权投资(如收购初创公司)。
3.筹资活动:找钱与还债的“平衡术”
现金流入:
银行贷款;
发行债券或股票融资。
现金流出:
偿还贷款本金;
支付利息、股东分红。
会计人必知的分类“雷区”
雷区1:混淆“经营活动”与“投资活动”
案例:某企业将购买数据资产的支出计入“经营活动-购买商品支付的现金”,虚增经营现金流;
合规操作:数据采购支出超过50万元必须计入投资活动。
雷区2:筹资活动“藏污纳垢”
反面教材:关联方资金拆借计入“其他应收款”,掩盖真实负债;
正确做法:股东借款计入“筹资活动-吸收投资收到的现金”。
雷区3:忽视附注“非现金交易”
风险:某企业以设备抵债500万元,未在附注披露,被审计调整;
整改:附注中补充“非现金资产抵债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