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资产减值损失——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
贷:存货跌价准备

存货计提减值,通俗来说就是企业发现“囤的货不值钱了”,需要通过会计手段把账面价值“砍”到实际能卖出去的价格,避免财务报表虚增资产。例如,某企业花100元进的货,现在因为市场降价或商品损坏,只能卖80元,这中间的20元差价就是存货减值损失,需要在账面上体现出来。
这一操作遵循“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原则:
成本:企业为取得存货实际支付的钱(如采购价、运费、税费等)。
可变现净值:预计能卖出的价格,减去卖货时还要花的钱(如加工费、销售佣金等)。
判断逻辑:若成本 >可变现净值,差额部分需计提减值;反之则无需调整。
为什么存货会减值?
存货减值通常由以下原因引发,结合案例更易理解:
市场需求暴跌
案例:某手机厂商囤积的旧款芯片因新品上市无人问津,市价从50元/片跌至30元/片,扣除5元销售费用后可变现净值仅25元/片,需计提减值25元/片。
产品过时或损坏
案例:生鲜超市的进口牛奶因运输延误导致临期,成本100元/箱只能以60元促销,扣除5元处理费后可变现净值55元/箱,需计提减值45元/箱。
原材料价格下跌
案例:钢铁厂库存铁矿砂成本1000元/吨,国际矿价暴跌后现市价700元/吨,加工成钢材还需200元/吨成本,若钢材售价900元/吨,铁矿砂可变现净值=900-200=700元/吨,需计提减值300元/吨。
定期复核
至少每季度重新评估存货价值,调整减值准备。
依赖历史数据、市场趋势、合同条款等综合判断。
数据支撑与披露
需在财务报表附注中说明减值类型、估计方法及重大不确定性。
例如:“本期末计提存货跌价准备50万元,因A产品市场需求下降导致可变现净值低于成本”。
税务协调
税法可能不承认会计预估的减值损失,需在纳税申报时调整差异。
内部控制
建立存货盘点、独立评估等流程,确保减值计提合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