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认损失:将差额计入利润表的“资产减值损失”,减少当期利润;
调整资产价值:通过“无形资产减值准备”科目降低资产账面价值,反映真实价值。
会计分录模板:
借:资产减值损失——无形资产减值损失XXX元
贷:无形资产减值准备XXX元

账面价值=200万-50万=150万元
减值损失=150万-100万=50万元
会计分录:
借:资产减值损失——无形资产减值损失50万元
贷:无形资产减值准备50万元
此时,资产负债表中的商标账面价值调整为100万元(200万-50万摊销-50万减值)。
无形资产减值的本质
无形资产减值,简单来说就是企业发现手里的“看不见的资产”(如专利、商标、软件系统)实际价值已经低于账面上的记录金额,需要像处理手机贬值一样,把“虚高”的部分从账上砍掉。例如,某公司花500万元买了一项专利,用了3年后发现竞争对手推出了更先进的技术,专利实际只值200万元,中间的300万元差额就需要计提减值。
核心逻辑:
“资产的实际价值(可收回金额)<账面价值→差额部分确认为损失”
这一操作能让财务报表更真实,避免企业“虚胖”。
实务操作步骤详解
步骤1:识别减值迹象
每年至少检查一次,若发现以下情况需警惕:
技术替代:专利被新技术淘汰(如胶卷技术被数码相机取代);
市场价值暴跌:商标因丑闻导致消费者信任崩溃;
法律失效:版权到期且无法续期。
步骤2:计算可收回金额
可收回金额是以下两者的较高者:
公允价值-处置费用(如专利挂牌出售的净收入);
未来现金流现值(预测资产未来能带来的收益,折算成当前价值)。
例如:某软件系统剩余寿命5年,预计每年带来现金流30万元,折现率10%,现值为113万元;若直接出售可得100万元(扣除税费后)。则可收回金额为113万元。
步骤3:比较与计提减值
若可收回金额≥账面价值:无需处理;
若可收回金额<账面价值:差额计提减值,且减值损失一经确认不得转回(防止企业操纵利润)。
步骤4:调整后续摊销
减值后需按新的账面价值重新计算剩余期限的摊销额。例如:
原值200万元,摊销5年,已摊销3年(累计摊销120万元),减值后账面价值80万元;
剩余2年,每年摊销额=80万÷2年=40万元/年(原为40万/年,减值后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