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值迹象存在:技术过时、法律限制、市场环境恶化等;
可收回金额可计量:公允价值减处置费用vs使用价值(未来现金流量现值)。
核心公式:
减值损失=账面价值-可收回金额

生活化案例:你花8,000元买了最新款手机:
正常使用:每年贬值约1,600元(按5年直线折旧);
突然贬值:若厂商宣布停产该型号,二手价暴跌至3,000元→立刻确认5,000元减值损失。
企业版案例:某公司1亿购入的专利,因竞品技术突破导致价值腰斩:
原值1亿,已摊2,000万→账面价值8,000万;
当前市场价3,000万→确认5,000万减值损失。
就像手机突然过时,专利也会因技术迭代而“暴雷”。
分行业减值测试案例解析
案例1:AI算法模型暴雷
某自动驾驶公司核心资产:
资产构成:激光雷达算法(原值5亿,已摊1亿);
减值触发事件:特斯拉开源同类算法;
减值测试:
测试项 | 金额(亿元) |
---|---|
账面价值 | 4.0 |
公允价值 | 1.2(买方报价) |
使用价值 | 0.8(未来现金流折现) |
可收回金额 | 1.2(取高者) |
减值损失:4.0 - 1.2 = 2.8亿 |
某公司购买《战狼3》发行权:
原值6亿,已摊2亿→账面价值4亿;
减值迹象:主演卷入丑闻,院线取消排片;
可收回金额测算:
流媒体平台紧急收购价:1.5亿;
广告商解约赔偿金:0.5亿;
减值损失:4-(1.5+0.5)=2亿
案例3:药品专利失效
某药企抗癌药专利:
原值10亿,已摊3亿→账面价值7亿;
触发事件:印度仿制药获批上市;
公允价值:剩余市场独占期折现→1.2亿;
减值损失:7-1.2=5.8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