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企业购入一块地皮,计划等周边开发成熟后高价转让。
这类资产与“自用厂房”“待售商品房”有本质区别,需满足特定条件才能被会计确认为投资性房地产。
确认投资性房地产的五大核心条件
需同时满足以下条件:
1.持有目的明确:为赚租金或资本增值
通俗解释:企业必须证明持有房产的目的是为了长期收租或等待升值,而不是自用或短期倒卖。
例子:
某酒店集团购买公寓改造成长租公寓,签订3年租约收租;
开发商购入工业用地,明确在董事会决议中写明“持有待增值后转让”。
排除情形:
自用办公楼(用于日常办公);
房地产公司待售的商品房(属于存货)。
2.可单独计量和出售
通俗解释:资产必须能明确划分边界,且转让时不影响其他资产。
例子:
企业将一栋楼的第5层出租,该楼层有独立产权证和出入口;
一块地皮的四至范围清晰,可单独交易。
排除情形:
与自用部分混用且无法分割(如共享电梯的办公楼部分出租);
租入后再转租的“二房东”模式(无产权)。
3.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
通俗解释:企业有合理依据预期能收到租金或卖出高价,不能是“空头支票”。
判断依据:
已签订租赁合同且客户信用良好;
地皮位于政府规划重点发展区域,升值预期明确。
排除情形:
客户频繁拖欠租金或濒临破产;
持有的土地被认定为“闲置土地”(无法开发且无转让计划)。
4.成本能够可靠计量
通俗解释:企业能准确算清购买或建造房产花了多少钱。
操作要点:
外购房产:包括买价、税费、中介费等直接支出;
自建房产:涵盖材料、人工、工程管理等必要成本。
排除情形:
以非货币资产交换取得,但无法确定公允价值;
通过捐赠获得,且无可靠凭证证明成本。
5.公允价值或成本模式可稳定适用(后续计量条件)
通俗解释:企业需选择一种会计方法持续核算资产价值,不能随意变更。
两种模式:
成本模式:类似固定资产,每年计提折旧,减值时调整账面价值;
公允价值模式:按市场价每年重估,增值或贬值直接影响利润。
限制:
一旦选用公允价值模式,不得转回成本模式;
需有活跃市场支持公允价值(如一线城市核心地段写字楼)。
实务中的典型争议与注意事项
1.空置房产的认定
规则:若企业计划出租但暂时空置(如装修期),仍可视为投资性房地产;但若空置超1年且无出租计划,需重新分类。
例子:某商场因招商困难空置半年,但已启动新招租方案,仍按投资性房地产核算。
2.部分出租的拆分处理
规则:同一建筑物部分出租、部分自用,若可独立计量(如分楼层出租),出租部分单独确认;若无法分割(如共享大堂),整体视为自用资产。
3.持有目的的动态调整
风险:若企业中途改变计划(如将出租写字楼改为自用总部),需将投资性房地产转为“固定资产”,并按转换日公允价值入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