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用传统方法计算成本,就像两个部门互相开账单,算起来非常复杂。而计划成本分配法相当于给两个部门发"内部饭卡":供电每度电定价1元,维修每小时服务定价50元(这些价格是年初根据历史数据制定的计划价)。
具体操作分四步走:
按"饭卡"价格初步结算
假设本月维修部门用了供电部门1000度电,供电部门用了维修部门20小时服务。按计划价结算:
供电部门应收:全公司用电10万度×1元=10万元(其中含维修部门1000度×1元=1000元)
维修部门应收:全公司服务2000小时×50元=10万元(其中含供电部门20小时×50元=1000元)
算实际成本
供电部门本月实际花费8万元(电费+人工等),加上用了维修服务的内部结算价1000元,实际总成本变成8.1万元;维修部门实际花费9.5万元,加上用电内部结算价1000元,实际总成本变成9.6万元。
找差价
供电部门按计划价收了10万元,实际成本8.1万元,赚了1.9万元(计划价>实际成本);维修部门按计划价收了10万元,实际成本9.6万元,只赚了4000元。这两个差价合计2.3万元。
处理差价
这2.3万元差价不重新分摊给生产部门,直接计入公司管理费用。就像年底结算时,后勤部门的"内部盈利"直接上缴总公司。
这个方法的好处就像公司内部搞"计划经济":
生产车间成本稳定:不管供电部门实际煤价涨跌,车间用电成本都按1元/度算
责任划分清楚:供电部门若实际成本比计划价高,差价算管理问题,不影响车间考核
计算工作量减半:不用反复核算两个后勤部门互相服务的真实成本
举个现实案例:某汽车厂2023年机修车间计划工时费80元/小时,供电车间计划电费0.8元/度。全年机修车间实际发生成本500万元,供电车间实际发生成本300万元。按计划价:
机修车间应收:6万小时×80元=480万元(含给供电车间修的2000小时)
供电车间应收:400万度×0.8元=320万元(含给机修车间供的50万度)
实际成本:
机修车间:500万+50万度×0.8元=540万
供电车间:300万+2000小时×80元=460万
差价:
机修亏损540万-480万=60万
供电盈利460万-320万=140万
总差价80万计入管理费用。这样各生产车间的成本核算完全不受后勤部门实际成本波动影响。
这种方法的适用场景就像连锁酒店集团:当各分店的中央厨房、洗衣房等辅助部门成本波动不大时,用计划价结算既能提高效率,又能保证各门店成本核算的可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