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定期核算:按月计算成本,与会计报告期一致;
费用分配:若存在在产品,需将总费用在完工品与在产品间分配。
大白话解读
想象一家每天生产10万瓶矿泉水的工厂:
单一品种场景:所有生产线只生产矿泉水。水、瓶盖、标签等材料费,工人的工资,车间电费都直接计入“矿泉水”成本,月末总成本除以产量即得每瓶成本。
多品种场景:若该工厂同时生产矿泉水和苏打水,需分别统计两种产品的材料用量、工人工时,再将电费等共同支出按比例分摊(如按生产工时占比分配)。
这种方法就像食堂按菜品核算成本——土豆炖牛肉和番茄炒蛋分开计算,但燃气费、厨师工资等公共成本需按菜品用量分摊。
与传统方法的本质差异
与其他成本计算法对比更易理解:
方法 | 适用场景 | 核心差异 |
---|---|---|
品种法 | 大批量、流程稳定(如炼钢) | 按品种整体归集,不区分生产阶段
3
|
分批法 | 定制化、小批量(如造船) | 按订单批次核算成本 |
分步法 | 多步骤复杂生产(如汽车制造) | 分阶段计算半成品成本 |
场景:某面包厂月产5万个红豆面包和3万个肉松面包,电力、车间折旧等费用需分摊。
数据归集
直接材料:红豆面包用面粉2000公斤(单价4元/公斤),肉松面包用面粉1500公斤;
直接人工:红豆面包生产线工人工资2万元,肉松面包1.5万元;
制造费用:本月电费1.2万元、设备折旧8000元。
费用分摊
分摊标准:按生产工时(红豆面包600小时,肉松面包400小时);
计算分配率:(12,000+8,000)÷(600+400)=20元/小时;
分摊结果:
红豆面包:600×20=12,000元
肉松面包:400×20=8,000元
成本汇总
成本项目 | 红豆面包(元) | 肉松面包(元) |
---|---|---|
直接材料 | 8,000 | 6,000 |
直接人工 | 20,000 | 15,000 |
制造费用 | 12,000 | 8,000 |
总成本 | 40,000 | 29,000 |
单位成本 | 0.8元/个 | 0.97元/个 |
优势:
操作简单:适合标准化生产,无需跟踪复杂工序(如瓶装水灌装线);
数据直观:快速得出单品盈利情况,辅助定价决策。
局限:
误差风险:多品种分摊依赖主观标准(如按产量分摊可能低估高工艺产品真实成本);
灵活性差:难以应对定制化生产需求(如临时增加新品需重建核算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