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产品按定额成本计价法属于定额成本管理技术体系的分支,这种方法适用于各项消耗定额或成本定额比较准确、稳定,而且各月末在产品数量变化不是很大的产品。
在产品按定额成本计价法适用情形  该方法通过定额成本倒挤法计算完工产品成本,即:
  完工产品成本=月初在产品定额成本+本月实际发生成本-月末在产品定额成本
  所有生产过程中的成本差异(如材料价差、人工效率偏差)均由完工产品承担。
  生活化解读:成本核算的"预制菜谱"
  想象一家连锁烘焙厂生产10万个月饼礼盒:
  ​月初在产品:1万盒完成馅料填充未烘烤
  ​本月投产:新增原料费80万元,人工费20万元
  ​月末在产品:0.9万盒处于包装阶段
  传统核算痛点:
  若月末盘点时发现面粉实际用量比定额多消耗5%,人工效率下降8%,这些差异如何在半成品与成品间分配?
  定额成本法解决方案:
  ​设定标准参数:
  单盒面粉定额:0.5kg×10元/kg=5元
  单盒人工定额:0.2小时×50元/小时=10元
  ​月末在产品计价:
  0.9万盒×(5元+10元)=13.5万元定额成本
  ​倒挤完工成本:
  (月初1万盒×15元)+(本月投入100万元)-13.5万=101.5万元
  这种方法如同使用"预制菜谱":无论实际烹饪中出现火候偏差或调料增减,最终菜品定价仍按标准食谱执行,差异由已售出的成品承担。
  典型适用行业案例分析
  案例1:化工行业反应釜生产
  某氯碱厂电解车间有6台反应釜,每月末在制液碱稳定在200-220吨之间(波动率≤10%)。其适用性体现在:
  ​材料定额精准:每吨液碱消耗氯化钠1.5吨±0.03吨
  ​能耗指标固化:电解工序耗电量恒定在2800千瓦时/吨
  ​设备周转率稳定:反应釜每月启停次数固定为12次
  实施效果:
  将月末200吨半成品按定额成本(材料+能耗)计价,差异部分(如电压不稳导致的超额耗电)直接计入当月3000吨成品成本,避免跨期分摊复杂度。
  案例2:制药行业冻干粉针剂生产
  某生物制药企业冻干工序具有以下特征:
  ​工艺参数锁定:冻干曲线温度控制在-45℃±1℃,真空度0.08mBar±0.005mBar
  ​半成品存量恒定:冻干箱装载量固定为5000支/批次,月末总有1-2批次处于冻干中期
  ​成本结构透明:原料成本占比82%,冻干工序加工费占比18%
  操作要点:
  对冻干中的1万支半成品,按定额计算冻干机折旧(单支0.8元)和氮气消耗(单支0.2元),差异部分(如设备故障导致的氮气泄漏)直接归集到当月8万支成品。
  实施过程中的三大避坑指南
  1.动态校准机制
  建立季度定额健康度评估体系:
  ​材料损耗看板:跟踪硅钢片裁剪利用率、芯片焊接报废率等核心指标
  ​工时偏差预警:当某工序实际工时连续3个月超定额5%时,触发工艺优化流程
  2.特殊场景处理规范
  ​跨月生产批次:对生产周期超30天的船舶发动机等产品,需分阶段设定定额(如铸造阶段80%、组装阶段20%)
  ​替代材料使用:当铝合金替代铜材时,按等效导电性能折算消耗量
  3.差异分析技术
  采用四象限分析法处理成本差异:
四象限分析法
差异类型 处理方式
材料价差>5% 调整采购策略
人工效率差异>8% 优化作业动线
能耗波动>3% 启动设备检修
综合差异>10% 召开跨部门定额评审会
  与近似方法的对比决策
  定额成本法vs定额比例法
定额成本法vs定额比例法
维度 定额成本法 定额比例法
适用场景 月末在产品数量稳定 月末在产品数量波动大
差异处理 差异全由完工产品承担 差异按比例分摊
数据要求 只需月末盘点数量 需全程记录消耗量
行业案例 水泥熟料窖存
8
定制家具生产
  定额成本法vs约当产量法
定额成本法vs约当产量法
维度 定额成本法 约当产量法
核算逻辑 按预设标准计价 按完工程度折算
优势 减少主观判断 反映实际进度
劣势 依赖定额准确性 需频繁评估完工率
选择建议 标准件制造(螺丝、轴承) 非标设备组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