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可变现净值是什么?
定义:可变现净值是企业在正常经营中,预计将资产出售后能收到的钱,减去处理过程中还要花的成本。简单来说,就是“卖东西到手的钱,扣掉运费、加工费、税费等杂费”。
核心公式:
可变现净值=预计售价-进一步加工成本-销售费用-相关税费
通俗例子:
积压衣服:某服装店有一批T恤,标价100元/件,但为了清仓只能卖80元,每件运费和平台手续费5元→可变现净值=80-5=75元;
半成品原料:工厂有一批未加工的钢材,市场价10万元,但要加工成零件需花2万元,销售佣金和税费1万元→可变现净值=10-2-1=7万元。
可变现净值的“生活化场景”
场景1:超市临期食品处理
某超市有一批牛奶,保质期还剩1个月:
历史成本:进货价5元/盒,账上记录5元,
预计售价:打折后3元/盒,
销售费用:促销员工资、宣传单页成本共0.5元/盒,
可变现净值:3-0.5=2.5元/盒。
如果牛奶账面成本5元高于可变现净值2.5元,超市必须计提2.5元/盒的存货跌价损失,否则就是虚增资产。
场景2:工厂原材料减值测试
汽车厂有一批专用螺丝,专门用于生产某型号发动机:
历史成本:采购价50万元,
预计售价:如果直接卖废铁,市场价10万元,
进一步加工成本:无(不加工直接卖),
销售费用:运输费1万元;
可变现净值:10-1=9万元。
由于可变现净值9万<<历史成本50万,工厂需计提41万元减值准备,避免财报虚增资产。
场景3:保险理赔评估
你的仓库被洪水淹没,保险公司不会按当初建造成本100万赔偿,而是按现在重建同样仓库的成本(重置成本)减去残值计算。但如果仓库材料已过时,保险公司可能直接按可变现净值(二手材料回收价)理赔。
可变现净值的三大规则
规则1:有合同按合同价,没合同按市场价
案例:奶茶店签了合同以15元/杯供应100杯奶茶,但多生产了50杯。
合同内的100杯:按15元计算可变现净值;
超出的50杯:按市场价10元计算。
规则2:原材料看用途
用于生产:如果最终产品卖不掉,原材料按废料价值计算;
直接出售:按市场价减去销售费用。
举例:服装厂囤积了一批布料:
如果计划做成衣服卖(衣服市场价50元/件,加工成本20元):可变现净值=50-20-5=25元/件;
如果直接卖布料(市场价30元,运费2元):可变现净值=30-2=28元。
规则3:不考虑“未来可能涨价”
可变现净值只看当前能确定的价格,哪怕你觉得明年会升值,比如你囤积的比特币现价3万美元,即使坚信会涨到10万,会计上仍按3万计算可变现净值。
可变现净值的优缺点
优点
防止资产虚高:过时、损坏的存货必须降价,避免财报“注水”;
反映真实变现能力:比如企业破产清算时,可变现净值比历史成本更能说明实际价值;
操作稳健:宁可少算不多算,符合会计谨慎性原则。
缺点
适用范围窄:只适用于存货、短期资产,无法评估厂房、专利等长期资产;
依赖主观判断:预计售价、销售费用都需要估计,可能被企业操纵(例如故意低估费用虚增净值);
忽略时间价值:不考虑未来价格波动,比如囤积的茅台酒存放越久越值钱,但会计上仍按当前市价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