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经营是会计假设的一个重点内容,也是初级会计实务考试的核心考点,持续经营,是指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企业将会按当前的规模和状态继续经营下去,不会停业,也不会大规模削减业务。在持续经营假设下,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应当以企业持续、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为前提,企业的资产将按照既定用途使用、债务将按照既定的债务合约条件进行清偿,企业会计在此基础上进行会计估计并选择相应的会计原则和会计方法。
持续经营是什么意思  会计中的持续经如何理解营
  会计中的持续经营,就像是假设一家企业能像“永动机”一样长期运转下去——只要没有明显证据证明他要倒闭,会计就会默认这家公司会一直正常经营,不会突然关门大吉或者破产清算。这个概念听起来抽象,但其实和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下面高顿通过三个生活场景帮你彻底搞懂他:
  一、持续经营是什么?
  (1)​用煎饼摊理解“持续经营”
  假设你开了一家煎饼摊,每天能卖100个煎饼,每个赚2元。按持续经营假设:
  ​资产怎么算:煎饼车花1万元买的,预计用5年,会计不会按二手价(比如现在只能卖3000元)记账,而是按原价1万,每年分摊2000元折旧费(相当于每天折旧5.5元)。
  ​负债怎么还:向朋友借了5000元进货,会计不会催你“立刻还钱”,而是默认你会用未来卖煎饼的钱慢慢还。
  ​利润怎么算:今天卖煎饼收入200元,面粉成本100元,折旧5.5元,利润就是94.5元——而不是急着把煎饼车卖掉算总账,
  关键点:只要煎饼摊还能正常经营,会计就用“长期视角”算账,而不是“今天倒闭明天清算”的悲观模式。
  (2)​反例:假设不能持续经营
  如果煎饼摊连续亏损3个月,决定关店:
  ​资产立刻贬值:煎饼车只能按二手价3000元入账,面粉囤货可能打折甩卖。
  ​负债紧急催收:朋友可能要求立刻还钱,否则起诉,
  ​利润彻底反转:之前算的利润可能变成“纸上富贵”,实际清算后反而亏钱。
  这就是持续经营假设失效的情况,会计必须切换成“破产清算模式”。
  二、为什么需要这个假设?
  (1)​给企业“算长远账”
  ​资产不用天天估价​
  比如工厂花1000万买的设备,按持续经营假设,会计按10年折旧(每年100万),而不是每天打听二手市场行情。如果设备今天值800万,明天跌到700万,会计也假装不知道。
  ​负债不用急着还​
  企业借的长期贷款(比如5年期),会计默认会按期偿还,不会突然要求“明天必须还清”。
  (2)​防止财务数据“过山车”
  如果没有持续经营假设:
  ​利润剧烈波动:经济不景气时,资产按清算价贬值,利润瞬间暴跌;经济好转又暴涨,数据失去参考价值。
  ​决策失去依据:老板今天看报表想扩张,明天看报表想跑路,永远在摇摆。
  三、持续经营假设的“脆弱性”
  (1)​什么情况会打破假设?
  ​财务红灯:连续亏损、债务违约、发不出工资(比如某奶茶品牌关店前拖欠供应商货款)。
  ​经营危机:失去核心客户、重大诉讼(如某手机厂商因专利纠纷禁售),
  ​行业地震:政策突变(比如教培行业“双减”政策导致某培训机构转型)。
  (2)​假设打破后怎么办?
  会计必须立刻切换模式:
  ​资产变卖价记账:机器设备按二手市场价,库存商品打折处理。
  ​负债优先偿还:先还紧急债务,其他欠款可能打折或赖账,
  ​报表标注风险:在财报首页用加粗字体提示“公司可能无法持续经营”。
  持续经营是会计的“乐观滤镜”。他让企业在算账时暂时忽略短期波动,聚焦长期价值,就像我们默认“明天太阳照常升起”一样,会计默认企业会活下去。但滤镜终归是滤镜——当企业真的病入膏肓时,会计也必须摘下滤镜,直面残酷的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