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有者权益类科目主要包括以下四类,其核算逻辑与实务案例如下:
实收资本(或股本)
定义:投资者按章程实际投入的注册资本,体现企业“本钱”。
案例:某有限责任公司收到股东A投入货币资金100万元(占股80%),股东B以设备作价25万元入股(占股20%)。会计分录为:
借:银行存款1,000,000
固定资产250,000
贷:实收资本——A 800,000
实收资本 ——B 200,000
资本公积——资本溢价 250,000//设备公允价值超出认缴份额部分
资本公积
来源:非经营形成的权益积累,如股本溢价、接受捐赠等。
典型场景:股份有限公司发行股票,每股面值1元,发行价5元。溢价4元/股计入“资本公积——股本溢价”,不可用于利润分配。
盈余公积
规则:按《公司法》规定,企业需从净利润中提取10%作为法定盈余公积(累计达注册资本50%后可停提),用于弥补亏损或转增资本。
案例:某企业年度净利润200万元,提取法定盈余公积20万元。分录:
借:利润分配——提取法定盈余公积200,000
贷:盈余公积——法定盈余公积200,000
未分配利润
动态性:反映历年累积未分配的净利润,公式为:
期末未分配利润=期初未分配利润+本期净利润-提取盈余公积-股东分红。
重要性:连续为负可能预示持续亏损,是财务风险预警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