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本公积主要包括以下两类:
资本(股本)溢价
定义:投资者实际投入资金超过其在注册资本中应占份额的差额。
典型案例:
股份公司:A公司发行面值1元的普通股1000万股,发行价5元/股。实际收款5000万元中,1000万元计入“股本”,4000万元计入“资本公积——股本溢价”。
非股份公司:B有限责任公司新增投资者C,约定持股比例10%需出资200万元(注册资本1000万元)。若C实际出资250万元,则50万元计入资本公积。
其他资本公积
定义:除资本溢价外,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非利润性增值。
常见情形:
采用权益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因被投资单位其他权益变动(如接受其他股东资本性投入、权益结算股份支付等),投资方按持股比例确认的资本公积。
企业集团内股份支付,结算企业确认的资本公积。
不可混淆:接受非现金资产捐赠、资产评估增值等虽曾计入资本公积,但现行准则已调整至“其他综合收益”或“营业外收入”。
资本公积与实收资本的本质区别
尽管两者均属所有者权益,但存在根本差异:
对比维度 | 实收资本(或股本) | 资本公积 |
---|---|---|
来源性质 | 投资者按章程约定投入的法定资本 | 投入资本的溢价或非利润性权益变动 |
产权关系 | 直接体现所有者对企业的基本产权比例 | 不直接反映产权比例 |
用途 | 决定经营决策权、利润分配权及清算权 | 主要用于转增资本(不可分红) |
某公司注册资本1000万元,甲、乙各持股50%。若丙增资600万元获取30%股权,则:
实收资本增加:300万元(对应30%股权)
资本公积(资本溢价):300万元(600万-300万)
此时,甲、乙持股比例稀释至35%,但资本公积300万元不归属特定股东,转增资本时按持股比例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