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产耗用费用:车间设备折旧费、修理费、租赁费及低值易耗品摊销;
公用资源费用:水电费(非工艺用水电)、取暖费、车间办公费;
生产保障费用:劳动保护费、机物料消耗、季节性停工损失;
其他间接费用:外部加工费、试验检验费、运输费(车间内部)。
排除项:行政管理部门费用(如总部大楼电费)、销售费用(如广告费)。
大白话拆解:车间里的“杂费账本”
想象一家机械制造厂的车间运转:
管理人员工资:车间主任月薪1.5万元→不直接拧螺丝,但管理整条生产线;
设备折旧:数控机床每月折旧费2万元→机器每天都在“贬值”,这笔钱要摊进产品成本;
机物料消耗:每月消耗润滑油500元→设备运转的“血液”,但无法对应到具体零件;
停工损失:夏季限电停产3天,损失5万元→因外部因素导致的生产中断成本。
这就像餐厅后厨的日常开支——厨师长工资、菜刀磨损费、冰箱电费,这些不直接计入某道菜的成本,但必须分摊到所有菜品中。
注意误区
暗雷1:把“生产耗材”当“直接材料”
某电子产品组装厂案例:
错误操作:将焊接用的助焊剂(每月2万元)计入直接材料;
合规处理:助焊剂属于机物料消耗,应归入制造费用;
审计后果:虚增产品直接成本15%,导致毛利失真被税务约谈。
判断标准:是否“直接构成产品实体”(如手机芯片是直接材料,焊接胶水是制造费用)。
暗雷2:漏算“隐性时间成本”
某服装厂案例:
表面合规:核算了缝纫机折旧费,忽略设备调试工时;
隐藏漏洞:每月200小时调试时间(相当于2名技工全职成本);
合规补充:将调试工时工资从“直接人工”调入“制造费用”,年调整成本48万元。
暗雷3:错用“费用分配标准”
某化工厂案例:
传统做法:按产量分配制造费用(导致小批量高复杂度产品成本低估);
作业成本法:按设备工时+能源消耗量双重标准分配;
效益对比:
会计分录
1.费用归集:车间开支的“收纳箱”
分录示例(计提车间管理人员工资):
借:制造费用——人工费用80,000
贷:应付职工薪酬80,000
依据:与产品生产间接相关的人工支出
2.资产耗用:设备价值的“分期付款”
数控机床处理(原值240万元,5年直线折旧):
月折旧额=2,400,000÷5÷12=40,000元
借:制造费用——折旧费40,000
贷:累计折旧4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