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权益工具是指企业发行的除普通股(计入“股本”科目)和债券之外的、具有权益属性的金融工具,需根据金融工具准则分类为权益工具。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37号——金融工具列报》,其核心特征包括:
其他权益工具是什么  ​​权益属性​​:持有者享有企业净资产所有权,但通常无固定收益承诺(如优先股、永续债);
  ​​会计处理规则​​:发行时计入所有者权益项下的“其他权益工具”科目,不确认为金融负债;
  ​​功能定位​​:用于长期融资、控制权管理或战略合作,如可转换债券的权益成分、员工持股计划载体。
  ​​要点​​:
  需满足“无强制赎回义务”“无固定股息支付压力”等权益工具判定标准;
  企业可自主指定部分工具为权益类,但一经确认不得随意撤销。
  大白话解读
  ​​场景1:科技公司的“控制权保险箱”​​
  某AI芯片企业引入战略投资者时:
  发行​​永续债​​(无到期日,票息可递延),募集资金5亿元;
  会计处理:5亿元全额计入“其他权益工具”,不增加负债率;
  ​​效果​​:既获得资金支持,又避免股权稀释,创始人持股比例保持51%。
  ​​场景2:零售巨头的“员工激励池”​​
  某连锁超市推行合伙人计划:
  设立​​员工持股平台​​,通过“其他权益工具”核算授予的受限股;
  员工需达成5年业绩目标方可解锁股份;
  ​​优势​​:绑定核心团队,3年内门店拓张速度提升40%。
  核心组成
  1.​​优先股与永续债:平衡收益与风险的“跷跷板”​​
  ​​优先股​​:享有固定股息优先权,但无表决权(例:某银行发行优先股融资,年息5%吸引保守投资者);
  ​​永续债​​:无固定到期日,票息可递延支付(例:某基建集团发行永续债置换高息贷款,年财务费用减少2亿元)。
  2.​​可转换工具:跨界融合的“变形金刚”​​
  ​​可转债权益成分​​:某新能源车企发行20亿元可转债,其中3亿元计入“其他权益工具”,转换价较市价溢价30%,既融资又预留股价上涨收益空间;
  ​​认股权证​​:某生物医药公司向研发团队发放认股权证,行权后计入“其他权益工具”,研发周期缩短25%。
  3.​​特殊目的载体:战略合作的“隐形纽带”​​
  ​​并购对价工具​​:某科技企业收购竞争对手时,以“其他权益工具”支付60%对价,节省现金4亿元;
  ​​VIE架构控制权工具​​:跨国电商通过“其他权益工具”持有协议控制实体的权益,规避外资准入限制。
  会计处理:从“发行”到“终止”的全流程指南
会计处理
​环节​ ​会计处理要点​ ​税务影响​
​初始发行​
借:银行存款
                                         贷:其他权益工具—优先股等
发行费用冲减权益,不可税前抵扣
​股息分配​
借:利润分配
                 贷:应付股利
法人股东免税,自然人缴20%个税
​重分类​ 权益转负债需按公允价值调整,差额计入资本公积 可能触发递延所得税负债
​赎回注销​
借:其他权益工具
                   贷:库存股/银行存款
赎回价与账面差额调整留存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