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动态匹配:将折旧成本与资产创造的经济效益精准对应;
灵活适配:适用于使用频率波动大、损耗与时间无关的特殊资产。
(2)某项固定资产月折旧额=该项固定资产当月工作量×单位工作量折旧额
大白话解读
工作量法就是给固定资产“装计价器”——就像网约车按公里数收费,企业按设备工作量算成本:
买一辆50万元的货车,预计跑80万公里报废,每公里折旧0.6元;
某月跑1万公里,当月折旧6,000元;下月停工,折旧直接归零。
场景化案例:
案例1:网约车公司的“里程账本”
某平台购入新能源车(原值15万元,残值5%):
单位里程折旧=150,000×(1-5%)÷300,000公里=0.475元/公里;
司机老王当月接单2,500公里→折旧1,187.5元;
隐藏价值:比直线法(月均2,375元)节省50%成本,淡季利润更真实。
案例2:咖啡烘焙厂的“产量陷阱”
进口烘焙机原值200万元,预计生产500吨咖啡豆:
按产量法:每吨折旧3,800元;
实际首年生产80吨,折旧30.4万元;
对比直线法(按10年折旧,年折旧19万元),成本激增60%暴露设备超负荷风险。
工作量法的三大核心战场
1.运输行业:每公里都是钱
物流公司真相:
A车队按直线法折旧(月均8,333元),B车队按里程法;
疫情封控期:A车队虚增成本,B车队折旧归零;
结果:B公司当年利润率比A高出15%。
2.制造业的“开关机
注塑机案例:
设备原值80万元,预计生产200万件产品:
旺季月产5万件→2万元;
淡季停机→折旧0元;
对比直线法:淡季仍需计提6,666元,掩盖真实盈利能力。
3.跨国企业的“时区折旧战”
出海工厂难题:
越南工厂设备按工时折旧(1美元/小时);
当地停电频发导致月工时减少30%;
对策:比直线法少计提3.6万美元折旧,现金流压力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