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负债类科目就是“企业欠别人的钱或要做的事”——
欠钱:比如银行贷款、供应商货款;
要做的事:比如员工工资、产品保修服务、环保治理责任;
还钱或履约的压力:这些负债必须在未来某个时间点用现金或服务偿还。
举个煎饼摊的例子:
流动负债:这个月要付的面粉钱5000元、下周到期的燃气费2000元;
非流动负债:3年前借的10万元创业贷款,还剩2年没还;
新型负债:因使用一次性餐具被环保部门罚款1万元(预计负债)。
负债类科目的三大核心特征
1.现时义务(已经欠下的债)
要求:负债必须是当前已存在的义务,而非未来计划。
正面案例:某公司签了采购合同未付款,形成应付账款;
反面案例:某老板“计划明年贷款500万”未签合同,不算负债。
2.经济利益流出(必须还钱或做事)
要求:负债需通过支付现金、转让资产或提供服务来清偿。
案例:某奶茶店每月5号发工资,月底需计提应付职工薪酬。
3.可计量性(欠多少要算清楚)
要求:负债金额需有合同、发票或合理依据支撑。
案例:某企业借款100万元,年利率5%,利息5万元可精确计算。
负债类科目的具体内容
1.流动负债(1年内要还的债)
短期借款:银行1年期贷款、商业票据;
应付账款:欠供应商的货款(如某手机厂商应付芯片款5亿元);
预收账款:客户预付的订金(如某楼盘预售收定金1亿元);
应付职工薪酬:员工工资、社保、奖金;
应交税费:增值税、企业所得税、环保税;
其他应付款:押金、保证金、短期应付利息。
2.非流动负债(1年后还的债)
长期借款:5年期设备贷款、10年期公司债;
应付债券:企业发行的中期票据、永续债;
租赁负债:融资租赁合同下的长期付款义务;
递延收益:政府补助未确认收入部分(如某科技公司收到研发补贴1000万元,分5年摊销);
预计负债:未决诉讼、产品保修费(如某车企计提召回费用3亿元)。
常见误区提示
1.混淆“负债”与“收入”
案例:某健身房将预收的3年会员费3000万元直接计入收入,未按履约进度分摊负债,导致利润虚增。
2.忽视“或有负债”
案例:某手机厂商未计提产品质量保修费,实际退货率25%,导致负债低估、利润虚高。
3.错误使用“预计负债”
案例:某公司因环保问题被立案调查,但未计提罚款负债,被审计机构要求调整报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