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有者权益类科目需单独列示实收资本(或股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等,并披露其他综合收益的变动。”
所有者权益类科目大白话解释
所有者权益类科目就是“老板的钱”——企业总资产还完负债后剩下的钱,要么是老板自己投的,要么是赚了没分红的。
举个煎饼摊的例子:
煎饼摊总资产10万元(现金+设备+存货);
负债3万元(欠面粉钱+贷款);
所有者权益7万元:老板自己投了5万元本金(实收资本),加上今年赚了2万元没分红(未分配利润)。
这7万元就是老板的家底,属于真正的“净资产”。
所有者权益类科目的核心特征
1.剩余索取权(最后分钱的权利)
要求:企业清算时,先还债主,剩下的才归老板。
案例:某公司破产清算,资产拍卖得1000万元,负债需还1200万元,所有者权益为-200万元(资不抵债)。
2.永久性(老板的钱不退)
要求:实收资本不可撤回,只能转让或增资。
案例:某股东想退股,企业按“实收资本不可撤回”拒绝,股东需通过股权转让退出。
3.动态调整(赚钱增加,亏钱减少)
案例:某企业年利润500万元未分红,所有者权益增加500万元;若亏损300万元,所有者权益减少300万元。
所有者权益类科目的具体内容
1.实收资本(老板的本金)
定义:投资者实际投入的注册资本(现金、实物、知识产权等)。
案例:某科技公司创始人以专利评估作价500万元入股,计入实收资本。
2.资本公积(额外的钱)
资本溢价:股东投入超过注册资本的金额(如股票发行溢价);
资产重估增值:土地、房产等资产评估增值部分。
案例:某上市公司发行股价10元/股,股东认购价15元/股,溢价5元计入资本公积。
3.盈余公积(法定储备金)
法定盈余公积:按净利润的10%提取,累计达注册资本50%后可不再提取;
任意盈余公积:股东会决议自主提取。
案例:某企业年利润2000万元,提法定公积200万元、任意公积300万元。
4.未分配利润(攒下的老本)
定义:企业累计净利润扣除分红和盈余公积后的剩余部分。
案例:某家族企业10年未分红,未分配利润累计达1亿元。
5.其他综合收益(账面的浮盈浮亏)
定义:未通过利润表直接计入权益的利得或损失(如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外币折算差额)。
案例:某外贸企业因汇率波动产生汇兑收益300万元,计入其他综合收益而非利润。
常见误区与真实案例
1.混淆“所有者权益”与“负债”
案例:某企业将预收客户货款1亿元计入实收资本,虚增权益,被税务稽查罚款。
2.忽视“其他综合收益”
案例:某公司持有股票浮盈2000万元未入账,导致所有者权益低估。
3.违规分配利润
案例:某企业未弥补亏损前分红500万元,违反《公司法》被责令追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