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经营是指在可预见的未来,企业将按照既定的经营目标和正常的经营规模持续经营下去,不会出现破产、停业或大规模缩减业务的情况。财务报表的编制应当以持续经营为前提,除非有明确证据表明企业无法持续经营。
​​持续经营是指什么  《企业会计准则第30号——财务报表列报》进一步明确:
  ​​“企业在编制财务报表时,应当对持续经营能力进行评估。若存在重大不确定性,需在附注中披露可能导致对持续经营能力产生重大疑虑的主要因素及企业应对措施。”​
  ​持续经营大白话解释
  持续经营,简单说就是“默认这家公司会一直正常干下去,不会突然倒闭”。​
  就像你每天早上出门,默认地铁不会突然停运、公司不会突然关门一样。会计做账时,默认企业能长期经营,所以资产按“正常使用”算价,负债按“按期还钱”处理,而不是“明天就破产卖资产还债”。
  举个例子:
  你开了一家火锅店,花10万元买了桌椅锅具。
  ​持续经营假设下:按5年折旧,每年摊2万元成本,账上写“桌椅锅具值8万元”;
  ​如果明天倒闭:桌椅锅具只能当二手卖,可能只值3万元,账上就得直接亏7万元。
  关键点:
  ​时间预判:不是“永远不倒闭”,而是“未来12个月没倒闭风险”;
  ​计价基础:资产按使用价值算(比如设备按能用10年折旧),而非甩卖价;
  ​风险预警:如果发现现金流快断了,会计必须提醒“这家公司可能撑不下去了”。
  ​持续经营的核心逻辑拆解
  ​1.为什么要有这个假设?
  答:避免数据失真,让财报有可比性。​
  ​反面案例:
  企业A和B都买同样设备,A按5年折旧,B觉得行业不景气,按1年折旧。
  结果A的利润看起来比B高,但实际可能只是会计假设不同,导致投资人误判。
  财政部要求:所有企业必须按持续经营假设做账,特殊情况需单独说明。
  ​2.如何判断企业能否持续经营?
  核心指标:
  ​现金流:未来12个月能否覆盖工资、还贷、采购等刚性支出;
  ​订单储备:是否有足够合同保证收入;
  ​外部环境:行业政策、市场竞争是否威胁生存。
  案例:
  ​教培行业政策冲击:
  2025年某K12学科培训机构评估:
  现金流:账面现金2000万,但每月工资+退费需3000万;
  订单储备:政策禁止学科培训,新签合同为0;
  结论:无法持续经营,需按清算假设计提资产减值1.5亿,裁员80%。
  ​3.持续经营假设被打破会怎样?
  会计处理突变:
  ​资产重估:设备按二手价入账,可能价值腰斩;
  ​负债提前:未到期的贷款需立刻偿还;
  ​财报备注:必须用红色字体警告“持续经营存在重大不确定性”。
  案例:
  ​房企资金链断裂:
  某房企因销售回款停滞,美元债违约:
  原财报:土地存货按开发后售价预估价值100亿;
  现调整:土地被政府收回,存货价值归零,负债100亿需立刻偿还;
  结果:从“账面盈利”变为“资不抵债”,股票停牌。
  ​数字经济下的持续经营新挑战
  ​1.虚拟资产企业的评估难题
  案例:NFT交易平台
  ​持续经营指标:
  现金流:靠交易抽成(月均50万),但用户增速下滑30%;
  资产价值:平台持有的NFT市价波动剧烈,上月值1000万,本月仅300万;
  结论:若未来6个月无新融资,可能无法维持运营,需按“非持续经营”计提资产减值。
  政策要求:虚拟资产需按每日收盘价调整账面价值,波动超20%触发重估。
  ​2.绿色转型企业的双重风险
  案例:火电厂改光伏
  ​传统业务:
  现金流:煤电业务年收入1亿,但2025年起碳排放配额不足,需额外购买支出3000万;
  ​转型投入:光伏项目需投资5亿,回报周期8年;
  ​持续经营判断:
  若银行拒绝绿色贷款,现有现金流无法支撑转型,则按“非持续经营”计提火电资产减值;
  若获得政策性贷款,则维持持续经营假设,光伏投入资本化分期摊销。
  ​3.小微企业的“生死线12个月”​
  案例:社区咖啡馆
  ​持续经营评估:
  现金流:每月收入3万,支出4万(房租2万+人工1万+原料1万),亏损1万;
  老板个人垫资10万,可撑10个月;
  若10个月内无法扭亏(如增加外卖、联名活动),则第11个月需按倒闭清算处理。
  ​为什么普通人也要关注持续经营?
  ​1.职场选择
  入职前查公司财报:若“持续经营”备注栏有风险提示,慎重考虑跳槽;
  ​案例:某员工入职教培公司3个月后公司破产,工资追回无门。
  ​2.投资理财
  基金持仓中“非持续经营”企业占比高,可能暴雷;
  ​案例:某债券基金重仓房企美元债,房企持续经营能力恶化,基金净值单日暴跌15%。
  ​3.日常消费
  理发店、健身房预付费前,查看企业是否披露持续经营风险;
  ​案例:某连锁健身房持续亏损但仍在卖10年卡,3个月后倒闭,消费者维权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