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识别与客户订立的合同
核心要求:
合同需具有法律约束力,明确双方权利义务;
合同需满足五个条件:各方已批准并承诺履行义务、条款清晰、支付条款明确、具有商业实质、对价很可能收回。
案例:
某建筑公司与客户签订一项总价1亿元的施工合同,约定工期2年,分阶段验收付款。若合同明确施工范围、验收标准及付款进度,且客户信用良好,则满足合同识别条件。
不满足的情形:
框架协议或战略合作协议(未明确具体权利义务);
客户信用风险极高(如客户财务状况恶化,无法支付对价)。
2.识别合同中的单项履约义务
核心要求:
将合同拆分为可明确区分的履约义务(商品或服务);
判断履约义务是否“可区分”:客户能否单独受益,企业是否独立履行义务。
案例:
某软件公司向客户销售软件许可(可单独使用)并提供3年技术支持(需持续服务)。两者均可单独受益且可区分,应视为两项履约义务。
不可区分的情形:
定制化产品与服务捆绑销售(如特殊设备与安装调试一体化);
商品需与其他资源结合使用(如特定软件需配合硬件运行)。
3.确定交易价格
核心要求:
交易价格为预期有权收取的对价,需考虑可变对价(如折扣、返利)、重大融资成分(如分期付款利息)及非现金对价(如实物交换)。
案例:
某电商平台销售商品,合同约定“满1000元返200元优惠券”。交易价格需扣除优惠券的公允价值(假设优惠券公允价值为180元),实际确认收入为820元。
特殊处理:
可变对价需按“最佳估计数”入账(如历史回款率、市场波动);
重大融资成分需折现处理(如分期付款的利息需从交易价格中分离)。
4.将交易价格分摊至各单项履约义务
核心要求:
根据履约义务的单独售价(Standalone Selling Price)按比例分摊;
单独售价可通过市场法、成本加成法或余值法估算。
案例:
某房地产公司以8,000万元出售办公楼并附赠2年维修服务。若办公楼单独售价7,800万元,维修服务单独售价240万元,则分摊比例如下:
办公楼:8,000×(7,800/8,040)≈7,761万元;
维修服务:8,000×(240/8,040)≈239万元。
实务难点:
捆绑销售的商品需合理拆分(如手机与流量套餐的组合销售);
折扣需按比例分配至各履约义务。
5.履行履约义务时确认收入
核心要求:
某一时段内履行:按履约进度(产出法或投入法)分期确认收入(如维保服务、长期工程);
某一时点履行:在控制权转移时点确认收入(如商品交付、软件授权)。
案例:
时段确认:某装修公司承接一项工期6个月的工程,合同总价600万元。按投入法(成本比例)测算,第3个月累计发生成本300万元(总成本预计500万元),则确认收入600×(300/500)=360万元。
时点确认:某手机厂商向客户发货,客户签收并验收合格后,确认收入。
综合案例解析
案例:某科技公司销售智能设备及服务
合同条款:设备售价226万元(含税),3年免费升级服务(单独售价30万元),总价226万元。
五步法应用:
步骤1:合同明确设备交付、升级服务条款,客户信用良好,满足合同条件。
步骤2:拆分为设备销售(可单独使用)和升级服务(需持续提供)两项履约义务。
步骤3:交易价格226万元(含税),扣除增值税26万元后,实际交易价格200万元。
步骤4:按单独售价分摊:
设备:200×(200/230)≈173.91万元;
服务:200×(30/230)≈26.09万元。
步骤5:
设备在交付时确认收入173.91万元;
服务按3年平均分摊,每年确认8.7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