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导权:客户能决定商品的使用方式(如出售、出租、抵押)。
经济利益:客户能通过商品获得现金流入或成本节约。
排他性:客户能阻止其他方使用该商品获利。
生活中的类比:理解控制权的本质
案例1:网购快递的“控制权转移”
你在电商平台买了一台手机,支付后显示“已发货”。
未取得控制权:快递运输中,手机损坏风险由商家承担,你不能转卖或抵押手机。
取得控制权:快递签收后,你已能开机使用、转卖或抵押,商家此时确认收入。
会计意义:商家在签收时点确认收入,而非收款或发货时。
案例2:委托代销的“控制权陷阱”
A公司委托B商场销售服装,约定未售出可全额退货。
B商场未取得控制权:服装所有权仍属A公司,B只能按指导价销售,无法自主定价或处置。
会计处理:A公司需等消费者购买后才确认收入,B商场仅按佣金确认收入。
判断控制权的五大迹象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14号——收入》和实务案例,控制权转移需满足以下至少一项迹象:
1.现时收款权:钱到账≠收入到账
案例:房企预售期房,客户支付首付但房屋未交付。
未转移控制权:房企不能确认收入,仅将首付款记为“合同负债”。
关键点:收款≠控制权转移,需结合其他条件判断。
2.法定所有权转移:法律上的“过户”
案例:汽车4S店销售车辆并完成产权登记。
控制权转移:客户取得行驶证,可自由买卖或抵押车辆。
例外:融资租赁中,车辆法定所有权在租赁期满才转移,但控制权可能在租赁期初已转移。
3.实物占有:东西到手≠完全控制
案例:企业将设备暂存客户仓库但保留收回权。
未转移控制权:客户不能自主使用或处置设备,需等验收通过。
实务应用:制造业常见“寄售库存”,实物在客户处但企业仍控制商品。
4.风险与报酬转移:亏赚由客户承担
案例:水果批发商将一车荔枝卖给超市,约定运输损耗由超市承担。
控制权转移时点:荔枝装车后风险转移,批发商确认收入。
对比:若损耗由批发商承担,则需等超市验收后才能确认收入。
5.客户接受:最后的“点头”
案例:定制家具厂商完成安装,客户签字验收。
控制权转移:客户验收后,厂商才能确认收入。
陷阱:若客户因质量问题拒绝验收,即使已付款也不能确认收入。
实务中的特殊场景与争议
1.售后代管:东西还在我家,但已经是你的
案例(网页8):企业将商品存放在自家仓库,但客户可随时提货。
控制权转移条件:
客户能随时提货且无需企业同意;
商品已单独标识为客户所有;
企业不能将商品转售他人。
会计处理:满足条件时,企业可在客户获得提货权时确认收入。
2.委托加工:谁说了算?
案例:A公司提供原材料委托B工厂加工成芯片。
控制权归属:
若A公司指定芯片规格且承担报废风险,则控制权仍在A公司,B工厂按加工费确认收入(净额法);
若B工厂自主采购原料并承担风险,则按芯片全款确认收入(总额法)。
3.电商促销:订单爆仓背后的收入确认
案例(网页7):电商“618”大促,客户已付款但商品延迟发货。
未确认收入:商品仍在运输途中,客户无法使用或转卖;
风险提示:若物流延误导致大规模退货,需冲减已确认收入。
投资者如何识别财报中的控制权陷阱
关注附注披露:
查看“收入确认政策”,判断企业是否滥用控制权标准(如提前确认未验收项目收入)。
分析现金流与收入匹配度:
若企业收入增长但应收账款激增,可能存在“虚假控制权转移”(如强制经销商压货)。
警惕特殊交易结构:
售后回购、对赌协议等可能通过合同条款人为延迟或提前控制权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