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始凭证:经济业务的“第一手证据”
原始凭证是经济业务发生时直接取得的书面证明,具有法律效力,是会计核算的起点。例如:
外来原始凭证:供应商开具的购货发票、交通费报销的出租车票;
自制原始凭证:企业内部的领料单、工资发放表。
案例:某公司员工出差后提交的住宿发票(外来凭证)和填写的差旅费报销单(自制凭证),共同构成报销的原始依据。
2.记账凭证:会计的“翻译工具”
记账凭证由会计人员根据原始凭证编制,通过会计分录将经济业务“翻译”成会计语言,便于登记账簿。例如:
专用凭证:收款凭证(记录现金收入)、付款凭证(记录现金支出)、转账凭证(记录非现金业务);
通用凭证:适用于简单经济业务的统一格式凭证。
案例:销售商品收到现金5000元,会计需填制收款凭证,记录“借:库存现金5000元,贷:主营业务收入5000元”。
会计凭证的“三重审核关卡”
1.真实性:杜绝“无中生有”
审核原始凭证的日期、内容、签章是否真实。例如,发票上的销售方公章是否与合同一致,金额是否被涂改。
2.合法性:守住“法律底线”
检查经济业务是否符合法规。例如,虚开发票或超范围经营费用(如私人消费伪装成办公费)需直接退回。
3.完整性:避免“缺斤少两”
凭证要素必须齐全,如原始凭证缺少数量、单价或签章,记账凭证漏填科目或金额,均需补充更正。
实务陷阱:某企业采购设备时,供应商提供的收据未注明商品规格,会计未审核直接入账,导致后续无法核实资产明细。此类问题在初级会计考试中常作为案例分析题出现,考生需重点掌握审核要点。
会计凭证的“全周期管理”
1.传递流程:业务到账簿的“高速公路”
凭证需按固定流程传递,例如:销售部门提交销售单→财务审核→会计填制凭证→出纳付款→档案存档。流程不畅会导致账务延迟或丢失。
2.归档保管:会计档案的“保险柜”
装订要求:按月分类装订,封面注明凭证名称、期间、责任人;
保存期限:根据《会计档案管理办法》,会计档案的保管期限分为永久、定期两类。定期保管期限一般分为10年和30年。
3.电子化趋势:从“纸质堆”到“云存储”
电子会计凭证与纸质凭证具有同等效力。例如,电子发票可直接通过税务系统查验真伪,减少人工审核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