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想象老王开了家包子铺:
日常收入:每天卖包子赚2000元,这是正常经营所得;
意外收入:某天拆迁队误拆了隔壁店铺,老王趁机低价租下店面扩大经营,省下的租金差价就是利得。
用会计的话说,利得是企业“非日常活动”带来的意外收益,和包子铺每天卖包子的收入完全不同,它像中彩票一样具有偶然性。
核心逻辑:
非日常性:不是靠主营业务赚的钱,比如包子铺突然收到政府环保补贴;
意外性:往往无法提前规划,如工厂设备报废时发现残值比预估高;
真金白银:最终会导致企业资产增加或负债减少。
二、利得的“两张脸”:藏在报表里的财富密码
1.直接进利润表的“快钱”
典型案例:
某服装厂处理闲置缝纫机,账面价值5万元,实际卖出8万元,净赚3万元计入营业外收入;
奶茶品牌因食品安全问题被罚款10万元,属于营业外支出(负利得)。
2.绕过利润表的“隐形增值”
房产升值:2018年某公司在深圳花500万买的办公楼,2025年估值涨到1500万,这1000万增值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
股票投资:持有某科技公司股票账面价值100万,股价暴涨至300万,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形成利得。
三、行业望远镜:不同赛道的利得故事
1.制造业的“废铁变黄金”
场景:某汽车厂报废100台老旧设备,预估残值50万元,实际拍卖得80万元;
2.互联网公司的“政策红包”
数据:2024年某AI企业获得政府专项补助2000万元,用于技术研发;
特殊处理:需分3年均匀计入利润,避免业绩剧烈波动。
3.服务业的“意外之喜”
情形 | 处理方式 | 影响 |
---|---|---|
培训机构退租获赔偿金 | 计入营业外收入 | 利润表直接增加 |
律师事务所获客户赠房产 | 计入资本公积 | 净资产增加但不影响当期利润 |
1.把利得当收入:包子铺老板的糊涂账
错误示范:将政府给的疫情补贴10万元计入主营业务收入;
合规操作:应单独列为营业外收入,否则可能被认定虚增业绩。
2.错配时间轴:上市公司的大麻烦
惨痛教训:某企业将2024年收到的拆迁补偿款5000万元全部计入当年利润,被证监会认定财务造假。
3.忽视税务成本:香港公司的学费
跨境案例:某贸易公司香港账户收到专利转让费1000万港元,误以为属于海外利得,未申报纳税被追缴税款+罚款300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