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核心属性:与商品购销、劳务提供等主营业务无直接关联(如物流公司收取的货物运输押金);
多样性构成:涵盖租赁押金、代垫款项、未领取工资等20余种场景(如建筑企业收取的投标保证金);
动态负债属性:需按权责发生制计提并定期清理(如政府单位通过本科目核算转拨下属单位的财政拨款)。

场景化理解:
物流园区的押金流转:
某跨境物流公司收取合作车队50万元运输押金,财务计入其他应付款。3个月后车队完成运输任务并退回集装箱,押金如数返还。若车队损坏设备,则扣除维修费后返还余额。
企业实操警示:
某地产公司将购房者诚意金2.3亿元长期挂账其他应付款,被税务机关认定为隐匿收入,补缴企业所得税及滞纳金5,800万元。
三大认知误区:
≠万能收纳筐:某食品厂将业务员截留的货款80万元计入其他应付款,被认定为账外收入,面临补税及0.5倍罚款;
≠无息资金池:某科技公司高管连续3年通过其他应付款借款购置豪宅,最终被认定为变相分红,补缴个税1,200万元;
≠静态安全港:某制造企业5年前收取的包装物押金30万元,因对方公司破产仅追回12万元。
行业透视:四类企业的管理困局与破局
困局1:物流行业的“押金黑洞”
典型案例:某跨境物流集团的管理升级:
建立电子押金台账系统,实现“合同-收款-核销”全流程线上化;
将3.6亿元运输押金纳入区块链存证,纠纷处理周期从45天缩至3天;
引入AI预警模型,提前识别高风险合作方(年减少坏账损失800万元)。
困局2:建筑业的“保证金迷宫”
破局实践:某央企工程局的数字化改造:
投标保证金超6个月未退自动触发法律程序;
履约保证金与工程进度智能挂钩(完成30%工程量返还20%);
年释放沉淀资金1.2亿元,资金周转率提升40%。
困局3:医疗行业的“代垫款漩涡”
风险事件:某三甲医院的科室备用金管理:
12个科室累计挂账代垫款570万元;
引入数字人民币钱包实现“申请-使用-核销”闭环管理;
建立员工信用积分体系,恶意欠款率下降95%。
困局4:电商平台的“服务费陷阱”
合规改造:某跨境电商的账务重构:
将误计入其他应付款的2.1亿元会员服务费调整至合同负债;
开发智能分账系统实现代收关税与平台服务费的自动拆分;
年度审计调整事项减少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