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残值优先扣除:折旧基数为原值减去净残值,确保资产价值不跌破残值;
政策适配:适用于技术进步快、高损耗的设备(如半导体设备、高精度仪器)。
计算公式:
年折旧率=尚可使用年限÷(1+2+…+预计使用年限)×100%
年折旧额=(原值-预计净残值)×年折旧率
大白话解读
年数总和法就是给固定资产装“倒计时器”——好比花10万元买台咖啡机,计划用5年:
第一年:折旧率5/15(33.3%),提折旧3.33
第五年:折旧率1/15(6.7%),提折旧0.67万元;
如同倒计时,前两年“狂烧”成本,后三年逐步减速。
场景化案例:
案例1:奶茶店的“爆单经济学”
购入智能咖啡机(原值8万元,残值5%,预计用4年):
第一年:折旧率4/10×(8万-0.4万)=3.04万元;
第四年:折旧率1/10×7.6万=0.76万元;
对比直线法:首年成本多提1.44万元,相当于每天少报40杯奶茶利润。
案例2:半导体厂的“光刻机陷阱”
2,000万元购入光刻机(残值率3%,预计5年淘汰):
按年数总和法:前两年折旧1,164万元,比直线法多提464万元;
实际:第3年技术迭代被迫800万元转卖,累计折旧差额冲抵亏损。
年数总和法的三大核心战场
1.科技行业:与时间赛跑的折旧战
电子厂真相:
芯片测试设备原值500万元,按5年折旧:
首年折旧166.7万(5/15×500×97%),次年133.3万;
税务价值:比直线法前两年多提100万,相当于节税25万元。
2.重工制造:高损耗设备的“成本灭火器”
矿山机械案例:
破碎机原值300万元(残值2%,预计3年报废):
首年折旧196万(3/6×300×98%),是直线法的2倍;
结果:匹配设备实际效能衰减曲线,避免后期维修费吞噬利润。
3.跨境企业的“政策套利术”
越南工厂实践:
利用东盟自贸区政策,将设备折旧年限从5年缩短至3年:
年数总和法下首年折旧率提升至3/6(50%),比原方案多抵税12万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