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直接法就像你家的“家庭记账本”——
每一笔钱怎么来:工资到账、卖二手货收入、理财收益;
每一笔钱怎么花:交房租、买菜、还房贷;
核心逻辑:直接记录实际收付的现金,不绕弯子,让老板一眼看清“钱从哪来、花到哪去”。
举个包子铺的例子:
现金流入:今天卖包子收了2000元,会员充值500元;
现金流出:买面粉500元,付员工工资800元;
结果:经营活动净现金流=2000+500-500-800=1200元。
直接法的四大操作步骤
步骤1:拆分现金流入——钱是怎么赚来的?
销售商品/服务收款:
传统企业:商品销售收入(如奶茶店卖饮料收款);
数字企业:数据服务费(如某平台用户画像分析收入100万元)。
其他经营收入:
税费返还(如增值税留抵退税50万元);
政府补贴(如某环保企业获减排奖励20万元)。
步骤2:归集现金流出——钱是怎么花掉的?
采购付款:买原材料、商品支出(如奶茶店买茶叶、包装杯);
人力成本:工资、社保、奖金(如某公司月付工资50万元);
税费缴纳: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如某企业季度缴税30万元);
运营费用:房租、水电、广告费(如某品牌双11投流费500万元)。
避坑指南:老板个人消费(如购车)不得计入经营活动现金流出,否则视为抽逃资金。
步骤3:计算净现金流——到底是赚是亏?
公式:经营活动净现金流=总流入-总流出;
健康指标:净现金流持续为正(如某连锁超市月均净流入100万元);
风险信号:净现金流长期为负(如某科技公司月净流出50万元)。
步骤4:附注披露——解释特殊交易
碳排放权交易:披露配额来源(政府分配/市场购买)、市价波动风险;
非现金交易:以资产抵债、股权置换等需单独说明。
直接法的实战应用场景
例如:餐饮连锁的“现金流危机预警”
问题:某品牌利润表盈利,但经营活动净现金流为负;
直接法分析:
现金流入:会员预存款一次性计入,虚增当期收入;
现金流出:食材采购款拖延支付,掩盖真实支出;
整改:按服务期分摊预存款收入,调整后净现金流暴露缺口,及时引入战略投资。
直接法下会计人的“避坑指南”
坑1:混淆“收付实现制”与“权责发生制”
案例:某企业将应收账款100万元误计入“销售商品收到的现金”;
合规操作:现金流量表只记录实际到账资金,应收账款需在资产负债表中反映。
坑2:数据资产支出“错误分类”
反面教材:将数据采购费计入“管理费用”,未按3年摊销;
正确做法:数据支出超50万元需计入“购建无形资产支付的现金”,并分期摊销。
直接法的优势与局限
优势:一目了然的“现金地图”
对管理层:直接反映业务模式对现金的影响,便于优化采购、收款策略;
对投资者:穿透利润泡沫,判断企业真实生存能力;
对监管方:快速识别虚增收入、隐匿支出等舞弊行为。
局限:工作量大,依赖精细核算
痛点:需逐笔核对银行流水,手工匹配业务单据;
解决方案:
使用ERP系统自动抓取交易数据;
应用AI工具识别发票信息并分类(如某企业效率提升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