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和贷是借贷记账法中的记账符号,用于反映经济业务对会计要素的增减变动方向,其具体含义取决于账户的性质。
借贷记账法的借和贷  ​​“借和贷本身无实际含义,仅代表账户金额的增减方向。资产、费用类账户借方记增加,贷方记减少;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类账户贷方记增加,借方记减少。”​
  大白话解释
  借贷记账法的“借”和“贷”就是会计的“左右手”——
  ​不是“借钱”和“贷款”​:它们只是记账符号,与日常语言中的“借”“贷”无关;
  ​方向由账户性质决定:不同类别账户的“借”和“贷”代表相反含义;
  ​核心口诀:
  ​​“资产费用借增贷减,负债权益收入贷增借减。”​
  举个煎饼摊的例子:
  老板用现金1万元买设备:
  ​借:固定资产(资产增加);
  ​       贷:库存现金(资产减少);
  这一借一贷,资产总额不变,等式保持平衡。
  “借”和“贷”的核心要点
  ​1.资产类账户(钱和物)​
  ​借:增加(如收到现金、购入设备);
  ​贷:减少(如支付货款、卖出存货)。
  案例​(2024年新政):某企业购入数据资源500万元:
  ​借:数据资产500万元(资产增加);
  ​       贷:银行存款500万元(资产减少)。
  ​2.负债类账户(欠别人的钱)​
  ​借:减少(如偿还贷款、支付应付款);
  ​贷:增加(如获得借款、赊购原材料)。
  案例:某奶茶店向供应商赊购牛奶1万元:
  ​借:原材料1万元(资产增加);
  ​       贷:应付账款1万元(负债增加)。
  ​3.所有者权益类账户(老板的钱)​
  ​借:减少(如股东撤资、企业亏损);
  ​       贷:增加(如股东注资、企业盈利)。
  案例:某企业年度盈利1000万元未分红:
  ​借:本年利润1000万元(利润转出);
         ​贷: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1000万元(权益增加)。
  ​4.收入类账户(赚的钱)​
  ​借:减少(如收入退回、期末结转利润);
  ​贷:增加(如销售商品、提供服务)。
  案例:某电商平台双十一收入5000万元:
  ​借:银行存款5000万元(资产增加);
  ​       贷:主营业务收入5000万元(收入增加)。
  ​5.费用类账户(花的钱)​
  ​借:增加(如支付工资、采购原料);
  ​       贷:减少(如费用冲销、期末结转利润)。
  案例:某企业支付广告费200万元:
  ​借:销售费用200万元(费用增加);
  ​       贷:银行存款200万元(资产减少)。
  常见误区与真实案例
  ​1.混淆“借”与“贷”的实际含义
  ​案例:某会计误将“偿还贷款”记为“借:银行存款,贷:短期借款”,导致负债虚增。正确分录应为:
  ​借:短期借款(负债减少);
         ​贷:银行存款(资产减少)。
  ​2.错误判断账户性质
  ​案例:某企业将“预收账款”(负债类)误按资产类账户处理,记为“借:预收账款”,导致负债低估。
  ​3.忽视新型业务处理规则
  ​案例:2025年后某企业仍将数据资源支出全部计入“管理费用”,未按新政计入“数据资产”,导致资产和利润数据失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