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者权益是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由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益,其来源包括所有者投入的资本、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留存收益等。
所有者权益的来源  ​​所有者权益项目应单独列示实收资本(或股本)、其他权益工具、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等。”
  ​​其他综合收益中归属于所有者的部分(如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需计入所有者权益。
  所有者权益大白话解释
  所有者权益就是“老板的钱”——企业总资产还完负债后剩下的钱,要么是老板自己投的,要么是赚了没分红的。​
  举个煎饼摊的例子:
  老板自己掏了10万元开店(实收资本);
  煎饼摊今年赚了5万元,老板只分红2万元,剩下3万元留在摊上(未分配利润);
  顾客充值会员卡预存了1万元(属于负债,不是权益);
  最后所有者权益=老板的10万+赚的3万=13万元。
  所有者权益的四大来源
  ​1.老板自己投的钱(实收资本)​
  企业实际收到的投资者投入的资本,如注册资本、股本。
  ​大白话:老板开公司时真金白银掏的钱,或股东认购股票的钱。
  某科技公司创始人以专利技术评估作价500万元入股,计入实收资本;
  某上市公司发行新股募资1亿元,计入股本。
  ​2.资本公积(白捡的钱)​
  ​投资者投入超过注册资本的部分,或资产重估增值等。
  ​大白话:老板或股东多给的钱,或者资产涨价带来的“账面横财”。
  ​案例:
  某房企土地账面价值1亿元,经评估增值至3亿元,差额2亿元计入资本公积;
  某公司股票发行价10元/股,股东认购价15元,溢价5元/股计入资本公积。
  ​3.企业赚的钱没分红(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
  ​盈余公积:法律强制企业从利润中提10%作为风险准备金。
  ​未分配利润:企业赚了钱,老板决定暂时不分红,留在公司发展。
  ​案例:
  某奶茶连锁年利润2000万元,提200万元作盈余公积,剩余1800万元未分配;
  某家族企业为避税暂缓分红,未分配利润累计达1亿元。
  ​4.其他综合收益(账面上的浮盈浮亏)​
  未通过利润表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或损失,如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外币报表折算差额。
  ​大白话:投资品涨价跌价暂时不算利润,但影响老板身家。
  ​案例​:
  某公司持有上市公司股票(计入其他权益工具投资),年末市值涨了500万元,计入其他综合收益;某外贸企业因人民币升值产生汇兑损失300万元,计入所有者权益而非当期利润。
  影响所有者权益的关键因素
  ​1.企业赚不赚钱
  ​利润高:未分配利润增加,老板身家上涨;
  ​利润低:可能消耗留存收益,甚至亏掉老本。
  案例:某新能源车企年亏损5亿元,未分配利润累计-20亿元,所有者权益告急。
  ​2.老板是否追加投资
  ​增资扩股:实收资本和资本公积增加;
  ​撤资减资:所有者权益直接减少。
  案例:某创业公司引入风投,实收资本从100万增至5000万,估值翻50倍。
  ​3.资产价格波动
  ​房价/股价上涨:资本公积或综合收益增加;
  ​技术专利贬值:资产减值拉低所有者权益。
  案例:某药企核心专利被宣告无效,资产减值10亿元,所有者权益缩水30%。
  所有者权益的常见误区
  ​1.把“负债”当“权益”​
  ​案例:某公司误将预收客户货款1亿元计入所有者权益,虚增老板身家,被税务稽查罚款。
  ​2.忽视“其他综合收益”​
  ​案例:某企业持有股票浮盈2000万元未入账,导致所有者权益低估,错失银行贷款。
  ​3.混淆“注册资本”与“实收资本”​
  ​案例:某老板认缴注册资本1000万元(未实缴),直接按1000万元记账,实际构成虚假注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