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企业发生的非记账本位币业务,应当折算为记账本位币进行核算。在汇率波动较大时,需采用期末汇率调整货币性项目,并将汇兑差额计入当期损益。”
货币计量大白话解释
货币计量,简单说就是“用钱来算账,其他东西再重要,账本里也只记钱数”。
就像你开了一家面包店,买了面粉、烤箱、请了师傅,这些都要用钱来算清楚,但“师傅的手艺有多好”“顾客有多喜欢你家面包”这些没法用钱直接算的,账本里就不记。
举个例子:
面包店的账本:
用钱算的:面粉花了5000元,烤箱月供3000元,师傅工资8000元;
不算钱的:师傅研发的新品“脏脏包”口碑爆棚,顾客排队1小时购买——这种品牌价值账本里不体现。
关键点:
统一标尺:所有东西都换算成钱,才能加减比较;
忽略软实力:团队能力、客户忠诚度等“值钱但无法标价”的不入账;
汇率风险:如果你用美元进货,月底人民币贬值了,账上会多出一笔“汇兑损失”。
货币计量的核心逻辑拆解
1.为什么必须用货币计量?
答:没有统一标尺,账本会乱套。
反面案例:
企业A用“5台机器+3吨原料”换企业B的“10辆卡车”,若不换算成钱,无法判断交易是否公平;
按货币计量:机器估值100万,原料50万,卡车每辆20万,交易等价150万vs 200万,A亏了50万。
财政部要求:所有非货币交易必须按公允价值入账,禁止用实物直接对冲。
2.货币计量的局限性
(1)无法反映非财务价值
案例:环保企业
花1000万治理污染,账上记“环保支出”;
但环境改善带来的居民健康效益、政府政策支持等无法量化,导致财报低估企业真实价值。
(2)通货膨胀扭曲数据
案例:老字号酒楼
10年前购入房产1000万,现市值1亿,但账上仍按原值记录;
若按当前价值重估,资产暴增9000万,但会计准则不允许随意调账。
应对工具:2025年起,企业可选择在附注中披露“通货膨胀调整后数据”,供投资者参考。
3.数字经济下的货币计量挑战
(1)虚拟货币入账难题
案例:游戏公司
玩家用比特币购买道具,比特币价格日内波动20%;
入账规则:按交易日公允价值折算为人民币,波动计入“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导致利润剧烈波动。
(2)碳排放权的“准货币化”
案例:钢铁厂碳交易
免费获得10万吨碳配额,市场价60元/吨,账上记“无形资产”600万元;
若用于生产,碳配额消耗按实际成本结转;若出售获利,差额计入“营业外收入”。
政策依据:财政部《碳排放权交易会计处理暂行规定》(财会〔2025〕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