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会计法》相关规定​,原始凭证记载的所有内容均不得涂改,包括但不限于金额、数量、日期、交易对象等。
原始凭证可以涂改吗  ​维护证据效力:原始凭证是经济业务的“第一手证据”,涂改会导致事实失真,影响税务稽查、审计和法律纠纷处理;
  ​明确责任归属:若允许随意修改,经办人、审批人、会计人员的责任边界将被模糊化,增加舞弊风险。
  通俗比喻:原始凭证如同“经济交易的出生证明”,出生日期、父母姓名等信息一旦填写完成,任何私自涂改都会导致证明失效,需由医院重新开具。
  ​实务中原始凭证允许更正的情形与操作规范
  虽然禁止自行涂改,但特定条件下可通过合法程序修正错误:
  ​1.非金额类错误更正
  若凭证的名称、数量、用途等非金额信息有误,且未涉及核心交易事实,可按以下流程处理:
  ​步骤一:由原始凭证出具单位(如供应商、服务商)在错误处直接更正;
  ​步骤二:在更正位置加盖出具单位的公章或财务专用章,确认更正有效性。
  实例:某餐厅采购蔬菜,供应商开具的发票中将“西兰花10kg”误写为“花菜10kg”。供应商可在原发票上划线更正为“西兰花”,并加盖发票专用章,餐厅凭此入账。
  ​2.金额错误:必须重开,禁止更正
  金额是原始凭证的核心要素,任何金额错误(包括大小写不一致、数字错位等)均需由出具单位重新开具凭证,原凭证作废。
  实例:某建筑公司收到钢材供应商发票,金额误将“12,000元”写成“21,000元”。该公司需退回发票,要求供应商重新开具正确金额的发票,并将原发票标注“作废”字样。
  ​3.电子凭证的特殊处理
  对于电子发票、电子合同等数字化凭证:
  ​错误修正:需通过税务系统或电子签约平台重新生成,不得直接修改源文件;
  ​作废标识:原错误凭证需在系统中标记为“已冲红”或“已作废”,确保数据可追溯。
  ​企业常见违规场景与法律风险
  ​场景1:掩盖事实的恶意涂改
  ​行为:私自修改原始凭证内容以虚增成本、减少收入(如将“礼品费”改为“办公用品”);
  ​后果:根据《会计法》第四十三条,涉事单位面临5万-10万元罚款,直接责任人可被追究刑事责任。
  ​场景2:未经授权的“修正”​
  ​行为:会计人员发现凭证错误后,未联系出具单位,直接用修正液覆盖或重新填写;
  ​后果:该凭证丧失法律效力,税务机关可判定成本费用不得税前扣除,导致企业补税及滞纳金。
  ​场景3:重复利用作废凭证
  ​行为:将已更正重开的原始凭证与原错误凭证混合使用(如同时提交作废发票和更正发票);
  ​后果:构成“提供虚假财会资料”,企业信用评级受损,融资、招投标资格受限制。
  ​合规操作流程
  ​错误凭证标准化处理流程:
  ​步骤一:发现错误后,经办人立即联系出具单位,说明需更正的内容及依据(如合同、物流单);
  ​步骤二:出具单位按规范更正或重开,并将更正/重开凭证与原凭证一并寄回;
  ​步骤三:会计人员审核新旧凭证的关联性,将原凭证标注“作废”并与新凭证共同存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