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会计记账中,​借方和贷方是复式记账法的核心符号,用于记录资金的流动方向。它们的本质是“资金价值的来源和去向”,而非字面意义上的“借入”或“贷出”。
什么是借方和贷方?  ​借方:记录资产、费用的增加,或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的减少;
  ​贷方:记录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的增加,或资产、费用的减少。
  核心逻辑:每一笔交易必须同时记录借方和贷方,且金额相等(即“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
  借方和贷方的五大区别
  1.​账户类型不同,记账方向相反
  ​资产类、成本类、费用类账户​(如现金、设备、管理费用):
  ​借方代表增加(如收到钱、购买设备),​贷方代表减少(如支付现金、设备报废)。
  ​例:公司用银行存款10万元购买电脑,会计分录为:
  借:固定资产(资产增加)10万元
         贷:银行存款(资产减少)10万元
  ​负债类、所有者权益类、收入类账户​(如应付账款、实收资本、销售收入):
  ​贷方代表增加(如借款到账、股东注资),​借方代表减少(如偿还债务、分红支出)。
  ​例:公司向银行借款50万元,会计分录为:
  借:银行存款(资产增加)50万元
        贷:短期借款(负债增加)50万元
  2.​资金流动方向不同
  ​借方是资金价值的接收方​(如企业收到钱、获得资源);
  ​贷方是资金价值的输出方​(如企业支付钱、消耗资源)。
  例:支付员工工资5万元:
  借:应付职工薪酬(负债减少)5万元
        贷:银行存款(资产减少)5万元
  这里,员工工资从负债转为实际支出,资金流出企业。
  3.​对财务报表的影响不同
  ​借方余额:常见于资产类账户(如现金、存货),反映企业持有的资源;
  ​贷方余额:常见于负债类账户(如应付账款、贷款),反映企业欠他人的债务。
  例:企业年末现金余额100万元(借方),应付账款余额30万元(贷方)。
  4.​记账规则不同
  ​资产、费用类账户:
  期初余额在借方,期末余额=期初借方余额+本期借方发生额-本期贷方发生额。
  ​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类账户:
  期初余额在贷方,期末余额=期初贷方余额+本期贷方发生额-本期借方发生额。
  5.​国际收支中的特殊含义
  ​借方:记录外汇减少的项目(如进口商品、对外投资);
  ​贷方:记录外汇增加的项目(如出口商品、吸引外资)。
  例:中国公司出口服装到美国,收到美元货款:
  贷:主营业务收入(外汇流入)100万美元
  借:银行存款(外汇资产增加)100万美元
  实例解析:借贷记账法的实际应用
  场景1:企业销售商品,收入现金
  ​交易内容:卖出商品收到现金2万元。
  ​会计分录:
  借:库存现金(资产增加)2万元
        贷:主营业务收入(收入增加)2万元
  解析:现金流入企业(借方),收入同步增加(贷方)。
  场景2:企业偿还银行贷款
  ​交易内容:归还银行贷款本金10万元及利息1万元。
  ​会计分录:
  借:短期借款(负债减少)10万元
        财务费用(费用增加)1万元
        贷:银行存款(资产减少)11万元
  解析:负债减少(借方),资金流出企业(贷方),利息作为费用增加。
  常见误区与注意事项
  ​不要混淆“借/贷”与实际资金流向:
  ​错误:认为“借=借钱,贷=贷款”。
  ​正确:借/贷是记账符号,与资金进出无关。
  ​避免单边记账:
  ​例:购买原材料未付款,需同时记录应付账款(贷方)和原材料(借方),不能只记一方。
  ​特殊账户的例外情况:
  ​累计折旧:属于资产类账户的抵减项,增加记贷方,减少记借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