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浩哥接触也有些年头了,在我的印象中,许多人都似乎不叫他的本名,也不称他的职务,却直接叫他“浩哥”,也有人称他为“浩子”;“浩哥”的本名叫吴浩,是青山区地税局红钢城所所长!从人们对他的称谓中,可以看出他是那种能够与群众打成一片的人。因此,本文就说说对吴浩的印象!我也顺着别人的叫法,称他为浩子吧!
浩子的话语不多,但却是一个干实事的人!他曾在青山区地税局机关服务中心当过主任,那是一个管机关后勤,管吃喝拉撒的地方。武汉有句俗语:“开门7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这是说一个家庭过日子是这样的,一个单位何尝又不是这样呢。尽管说一个单位有领导,每天几百号人来机关上班,但机关里每天的生活都要安排;车辆要调度,还要强调行车的安全。虽说方向盘在司机手里,可服务中心主任总得要强调安全*9。还有每天的待人接物,事无巨细,都需要服务中心主任去操作。可能是每天有那么多事要处理,所以浩子就只顾埋头干事,而显得话语少了。
尽管话语不多,可他在服务中心的服务工作做的那是没有话说,他就是那种内心有一团火,但却不愿意多表达出来的那种人。
再识浩子时,他已在青山区地税局一所当所长了。一所是青山区地税局的重点所,负责全区81家三级以上的重点税源户和涉外企业、其他一般重点税源户的税收征管工作。2011年,该所组织各项税费收入17亿元,占全局总收入的35%的份额,人均组织收入1.4亿元。刚一见面,浩子就列出了这么一组数据。
前不久见到浩子时,他又到红钢城所当所长去了。这就应了一句老话:是金子总是要放光的,不管在那个岗位上,他都是那样努力做好工作。
谈起税收收入,浩子的话似乎多起来了;说到为纳税人服务,浩子还向我们讲起了他所经历的故事。他谈到了抓收入的措施:在他们所管理的税源大户中,有些传统的税源几近枯竭;征收管理也存在着一定难度。浩子带着全所的同志向信息要税源、向政策要税源、向征管要税源、向服务要税源。全所组织税费收入累创新高。
为了采访到浩子,我不得不在所里等了好一会,才见他风风火火的从外面回来。他带着所里的同志跑企业了解情况去了。他对我们说了一句很精典的话:“为纳税人服务不是一句空话,征纳双方需要多沟通,只有在沟通中才能了解到纳税人的真实情况。”
为了证实他所讲的那句话的含义,浩子还讲了一个他曾经历的故事。如一家具有50多年历史、在业内有一定名气的大型中央在汉企业,由于在发展历史上过多的承担了社会责任、历史包袱重,被中冶集团认定为特困企业。该特困企业不仅每年都得要想办法偿还数额巨大的历史遗留拖欠和数千万元的离退休人员的医保费用;而且但还想办法缴清了历年欠税。
为了使特困企业能够了缴清欠税,浩子积极向区局领导反映该企业的实际情况,请领导来特困企业实地调研,认真审核提交各项材料;终于争取到了该特困企业的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的减免政策。让该特困企业享受到税收政策优惠给企业带来的实惠,为企业的良性发展提供了支持。
浩哥还讲了一些为纳税人服务的故事,但限于篇幅,我不能一一列举,我相信他平时为纳税人服务的故事还有许多许多;因为他是一个干实事、且乐于为别人办实事的人。也许这就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关注民生精神的体现吧!
这些故事也见证了我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