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抓责任,明确分工全面开展整治。局党委专门召开会议进行研究,要求将思想统一到市委教育实践活动部署要求上来,统一到由市财政牵头负责的专项整治工作上来,切实提高认识,克服畏难情绪,增强责任意识、使命意识和担当精神,并成立财政局专项整治工作专班,确立了党委书记、局长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其他党委成员配合抓,局内各有关科室、单位分工协作同心抓的组织领导体制,为扎实推进专项整治工作做了思想、组织、工作上的精心准备。
二、抓源头,构建专项整治的制度体系。认真调查研究,坚持规范节俭、科学有效原则,修订完善了党政机关经费管理的相关制度。积极配合有关方面制定了《襄阳市<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实施细则》、《襄阳市党政机关国内公务接待管理办法》、《襄阳市市级党政机关差旅费管理办法》、《襄阳市市级党政机关会议费管理办法》、《襄阳市市级党政机关培训费管理办法》,转发了《湖北省外宾接待经费管理办法》等办法办法。密集的制度、办法的出台,为市级党政机关规范“三公”经费管理,扎牢了制度的“笼子”。
三、抓基础,推进“三公”经费预算管理。按照“先预后支出”的经费管理总体要求,在年初安排编制部门预算时,要求各部门、各单位2014年市级“三公”经费预算在上年预算基础上压缩35%。将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维护费、公务接待费、因公出国(境)费,统一编入部门支出预算,单独分项列示,实行总额控制,增强了预算的约束力。
四、抓重点,规范“三公”经费支出行为。在规范经费预算执行中,严格政府采购、国库集中收付、收支两条线管理制度。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实行编制管理、定点保险、定点加油;因公出国实行经费先行审核,强化审批管理;公务接待凭公函实行审批管理。组织预算单位按月报送“三公”经费实际使用情况,对照年度预算和上年支出进行分析汇总,定期专报市委、市政府、市纪委,督促单位进一步重视“三公”经费规范使用,核算准确。
五、抓公开,推进“三公”经费阳光运行。在2013年政府部门公开“三公”经费的同时,按照财政部关于推进地方预决算公开工作要求,统一对外公开“三公”经费预决算。5月下旬,市级预算单位在指定网站公开了“三公”经费预算情况。计划在2013年决算批复后,财政部门督促单位按规定的范围、内容、格式等项要求公开2013年“三公”经费决算情况。
六、抓培训,指导单位加强财务管理。编印了《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制度建设资料汇编》,拟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市直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管理的意见》,7月份组织开展全市范围内会计人员持证上岗专项检查,8份举办了市直行政事业单位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制度建设培训班,市直323个单位财务机构负责人参加了培训,让财务人员熟知操作规程,明确责任义务。
七、抓督导,扎实推进“小金库”治理工作。制定了“小金库”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明确了整治的范围、方法、步骤以及工作要求。及时与市纪委监察局、组织部、人社局等有关部门上门会商与沟通,取得支持与配合,形成专项整治工作合力。印制了400多套自查自纠表发至市直各行政事业单位,又组织人员深入单位开展自查自纠的督察工作。8月25日,又会同市审计局联合行文印发市直各单位,就“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有关问题进一步提出要求。
1-7月市直单位“三公”经费支出5300多万元,同比减少2600多万元,下降34%,其中公务接待费2100多万元,同比减少1200多万元,下降37%;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维护费3000多万元,同比减少1400多万元,下降32%;出国(境)费91多万元,同比减少20多万元,下降18%。“小金库”整治在自查自纠的基础上,从8月中旬开始,抽调23名业务骨干组成6个检查组,深入到市直27个部门预算单位开展“小金库”问题重点检查,目前检查工作正在进行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