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全面清查:企业资产的“全身检查”
定义:对全部财产物资、债权债务进行彻底盘点和核对,覆盖货币资金、存货、固定资产等所有资产类别。
适用场景:
年终决算前:确保年度报表数据真实,如超市集团在12月31日前清点所有门店库存;
重大变革时:企业合并(如A公司并购B公司前核查双方资产)或领导交接(总经理离任审计);
清产核资:国企改制时全面评估资产价值,如某汽车厂股份制改造前盘点厂房设备。
案例:某高校合并前开展全面清查,发现闲置实验室设备5台(原值200万元),经评估后拍卖,盘活资产并减少折旧费用。
2.局部清查:精准锁定“问题区域”
定义:仅对特定资产或部门进行抽查,聚焦流动性强或易损资产。
适用场景:
高频资产监控:现金每日清点(出纳每日核对保险柜现金);
贵重物资管理:珠宝店每月盘点钻石库存,防止损耗或失窃;
债权债务核对:电商平台每季度发函核查超90天应收账款,避免坏账(如某公司追回50万欠款)。
效率对比:全面清查需全员参与3天,局部清查仅需2小时,适用于日常风控。
按清查时间分类:定期清查vs不定期清查
1.定期清查:按计划执行的“例行巡检”
定义:预先安排时间周期,如月末、季末或年末固定执行。
适用场景:
存货周期盘点:食品厂每月末抽查易腐原料(如冷藏肉类),确保账实一致;
财务报表支撑:上市公司每季度末核对银行存款,编制余额调节表。
案例:物流公司设定每月25日为“盘点日”,通过扫描枪清点中转仓货物,误差率控制在0.3%内。
2.不定期清查:突发需求的“急诊检查”
定义:因特殊事件临时启动,无固定时间表。
适用场景:
责任交接:仓库管理员离职时,突击清点其负责的化工原料;
灾害应对:暴雨后建材仓库紧急排查,确认200吨水泥受潮报废,申请保险理赔;
外部审计:税务稽查时调取现金日记账,核查是否有白条抵库。
风险提示:某餐饮店更换采购员时未清查,新员工接手后发现海鲜库存短缺30斤,责任无法追溯。
按执行主体分类:内部清查vs外部清查
1.内部清查:企业自主的“自检自查”
定义:由企业内部人员(财务、仓储等)组成小组执行。
适用场景:
月度合规检查:财务主管监督出纳清点现金,填写《库存现金盘点表》;
流程优化:制造车间主任牵头盘点工具耗材,发现铣刀超储40%,调整采购计划。
优势:成本低、灵活性高,但需避免“自查自纠”流于形式。
2.外部清查:第三方介入的“独立审计”
定义:由上级部门、会计师事务所或政府机构主导。
适用场景:
法定审计:会计师事务所年报审计时,抽样盘点零售商存货;
监管检查:国资委对央企资产重组核查(如核验土地产权证明);
司法调查:经济纠纷中法院委托评估机构查封债务人设备。
案例:某学校接受教育部资产清查,发现一台实验仪器未入账(捐赠所得),补记固定资产5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