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以货币为统一“语言”,兼容实物与劳动量度
法律依据:所有经济业务必须用货币量度综合反映(如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实物(如100台设备)和劳动量(如500工时)仅作为辅助记录。
案例:某服装厂采购布料500米(实物量度),会计需转换为货币金额(单价30元/米,总金额1.5万元)入账,并在资产负债表中体现为“原材料”科目。
2.以真实凭证为核算基础,保障信息可靠性
操作规范:每笔经济业务需合法凭证支撑(如发票、合同),虚构交易凭证将承担法律责任。
风险警示:某企业因使用无物流单的虚假采购发票入账,被税务机关追缴税款并罚款50万元。
3.连续性与系统性贯穿经济活动全过程
连续记录:按时间顺序登记流水(如每日记录银行存款收支);
系统分类:将“差旅费”“广告费”归类为“管理费用”,便于分析成本结构。
会计对象的三大动态过程
会计对象是特定主体的资金运动,具体表现为:
1.资金进入企业:融资活动的起点
典型场景:
股东投入资本500万元(货币资金增加);
银行发放短期贷款100万元(负债增加)。
初级会计考点:需区分“实收资本”与“短期借款”的科目归属。
2.资金内部周转:价值形态的转换
工业案例:
采购阶段:货币资金→储备资金(如用50万元购买钢材);
生产阶段:储备资金→生产资金(耗用钢材生产机械零件);
销售阶段:成品资金→货币资金(销售设备收回200万元)。
3.资金退出企业:权益分配与债务清偿
实务操作:
缴纳企业所得税30万元(货币资金减少);
向股东分配股利80万元(未分配利润减少)。
会计的双重职能
1.核算职能:经济活动的“记录仪”
操作流程:确认→计量→记录→报告
案例:某电商公司“双十一”销售额1200万元,会计需:
确认收入(需剔除退换货金额);
计量物流成本(按订单量分摊至每笔交易);
记录至“主营业务收入”与“销售费用”科目;
报告于利润表“营业收入”项。
2.监督职能:合规性的“守门员”
监督类型:
事前控制:预算审核(如否决超出市场价30%的采购方案);
事中校验:核对发票与合同金额一致性;
事后追溯:存货盘点差异率超过5%时启动责任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