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板借了银行10万元买煎饼车,分5年还清。前12个月要还的2万元属于流动负债(短期压力),剩下4年要还的8万元就是非流动负债(长期压力)。这种债务不需要立即掏空钱包,但必须做好长期资金规划。
拆解非流动负债的“身份证”
1.时间戳:债务的“保质期”
典型案例:汽车厂申请的5年期贷款用于扩建生产线
雷区警示:某企业误将“计划申请的贷款”计入负债,被审计要求调账补税
2.金额标签:动辄百万起步
债务类型 | 常见金额 | 行业案例 |
---|---|---|
长期借款 | 500万-50亿 | 芯片厂建晶圆厂的10年期贷款 |
应付债券 | 1亿-100亿 | 新能源企业发行的10亿绿色债券 |
融资租赁 | 50万-5亿 | 连锁超市租用仓库的5年合约 |
正面案例:某企业用年利率4.5%的债券融资,利息抵税后实际成本仅3.3%
反面教材:房企因6.8%高息债券,每年利息支出占利润的40%
非流动负债的“家庭成员”
1.长期借款:银行的“分期付款”
运作逻辑:工厂借500万买设备,分5年还清,每年本金+利息
风险提示:某制造企业因市场萎缩,贷款买的设备利用率不足50%
2.应付债券:企业的“集体欠条”
操作实例:科技公司发3亿债券搞研发,投资者买债券相当于借钱给企业
对比优势:不稀释股东控制权,但利息支出是硬性成本
3.融资租赁:变相的“分期购物”
经典场景:航空公司租飞机10年,每年付租金(会计上视为负债)
新旧准则:租期超1年的必须计入资产负债表
企业的“双刃剑”:用好能起飞,用错会翻车
1.三大核心优势
长期资金池:建厂、研发等大项目有了“钱袋子”
税务优化器:利息抵税相当于政府补贴30%利息(企业所得税率25%)
控制权保险:不稀释老板股权,避免投资人指手画脚
2.三大致命风险
利息黑洞:某房企每年还息12亿,超过净利润的80%
资金错配:用5年期贷款做3年项目,剩余2年钱闲置
环境暴雷:欧盟新规要求披露环保负债,某化工厂被迫补提3亿准备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