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凭证:是总称,包括原始凭证(如发票、合同)和记账凭证(如收款凭证、转账凭证);
记账凭证:是会计凭证的子类,由会计人员根据原始凭证编制,用于登记账簿。

《会计法》禁止伪造、变造“会计凭证”(涵盖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
《刑法》对隐匿或销毁“会计凭证”的行为进行处罚,而非单独针对记账凭证。
大白话解读:财务的“原材料”与“加工品”
生活场景:一家奶茶连锁店的日常经营
顾客买单:收银机打印的电子小票→这是原始凭证,相当于“采购的原材料”;
会计做账:将小票转化为会计分录→生成记账凭证,相当于“加工后的成品”;
税务申报:原始凭证证明交易真实,记账凭证说明资金流向,两者共同构成完整的“证据链”。
本质逻辑:
会计凭证是“证据家族”,原始凭证是“现场目击者”,记账凭证是“法庭陈述书”。没有原始凭证,记账就像编故事;没有记账凭证,财务数据就成了一堆散乱的“拼图碎片”。
核心差异:从“法律效力”到“功能定位”
1.法律效力:直接证据vs间接依据
原始凭证:
是经济业务的直接证明,如奶茶店采购珍珠的增值税发票,若缺失则进项税额无法抵扣。
记账凭证:
是会计处理的间接依据,例如用付款凭证记录“支付供应商货款”,需附银行回单和合同才具备法律完整性。
反面案例:某企业用PS修改发票日期,税务稽查发现后补税+罚款28万元。
2.功能定位:记录事实vs翻译业务
原始凭证:
回答“发生了什么”:如员工差旅报销单记录“北京至上海高铁票553元”;
记账凭证:
回答“如何记账”:会计将其转化为“借记差旅费553元,贷记现金553元”。
技术赋能:某跨境电商用AI系统自动识别发票信息,生成记账凭证效率提升80%。
3.填制主体:全员参与vs专业转化
原始凭证:
由业务端生成(如销售员开票、库管员填领料单);
记账凭证:
由会计人员编制,需标注借贷科目、附原始凭证张数。
管理漏洞:某奶茶店店员私改手工收据金额,因原始凭证与记账凭证金额不一致,引发内部审计风险。
合规要点:企业必须掌握的“三大红线”
红线1:凭证链闭合
反面案例:
某制造企业支付设备款100万元,记账凭证未附采购合同,审计时被认定为“关联方借款”,补缴利息税12万元。
正确操作:
记账凭证需标注“附件2张:发票+合同”,纸质与电子档案同步存档。
红线2:信息完整性
电子化管理:
根据《电子签名法》,电子发票需保存XML源文件,打印件需注明“与原件一致”并签字。
跨境合规:
向境外支付技术服务费,需在记账凭证备注栏标注“备案号:JH2025XXX”。
红线3:技术穿透性
区块链应用:
某汽车零部件企业将质量索赔凭证上链,供应商争议处理周期从3个月缩至7天。
RPA机器人:
自动抓取银行流水生成付款凭证,错误率从5%降至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