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向记录:每一笔经济业务必须同时在两个或以上账户中登记,既有借方账户,也有贷方账户;
金额相等:借方登记的金额总和必须等于贷方登记的金额总和;
方向锁定:账户的借贷方向由账户性质决定,例如资产类账户借方登记增加、贷方登记减少,负债类账户反之。

借:原材料(资产增加)10万元;
贷:库存现金(资产减少)10万元。
大白话解读:企业的“财务天平”
生活场景:经营一家咖啡店
采购咖啡机:
刷卡支付3万元→记录:
借:固定资产(资产增加)3万元;
贷:银行存款(资产减少)3万元。
销售收入:
当日收入5,000元现金→记录:
借:库存现金(资产增加)5,000元;
贷:主营业务收入(收入增加)5,000元。
本质逻辑:
借贷记账法就像一台“财务天平”,左边(借)和右边(贷)必须平衡。每一笔钱的流动都有来龙去脉,确保企业资金链清晰透明。例如:
钱从哪里来?(贷方:负债增加或收入产生)
钱到哪里去?(借方:资产增加或费用消耗)
四大核心规则:从理论到实践
规则1:账户方向“看身份”
账户分类与方向:
账户类型 | 借方(左) | 贷方(右) |
---|---|---|
资产类(如现金) | 增加(收钱) | 减少(花钱) |
负债类(如借款) | 减少(还款) | 增加(借钱) |
收入类(如销售额) | 减少(退货) | 增加(卖货) |
费用类(如房租) | 增加(花钱) | 减少(冲销费用) |
示例:咖啡店老板个人垫资2万元用于装修:
借:长期待摊费用(资产增加)2万元;
贷:其他应付款—老板(负债增加)2万元。
规则2:试算平衡“查错神器”
验证公式:
全部账户的借方发生额合计=贷方发生额合计;
全部账户的借方余额合计=贷方余额合计。
案例:某企业月末试算不平衡,发现漏记一笔“广告费”借贷方各1万元,修正后恢复平衡。
规则3:复合分录“一石多鸟”
复杂业务处理:
电商平台支付直播佣金5万元+物流费2万元:
借:销售费用—直播佣金5万元;
销售费用—物流费2万元;
贷:银行存款7万元。
规则4:特殊账户“反向操作”
备抵账户:
“累计折旧”贷方记录固定资产价值减少;
“坏账准备”贷方记录应收账款风险计提。
实战场景:从“账本小白”到“财务高手”
场景1:资产与负债的“共舞”
制造业案例:
汽车厂赊购发动机100万元→记录:
借:固定资产(资产增加)100万元;
贷:应付账款(负债增加)100万元。
通过借贷记录,清晰反映“欠了谁的钱,买了什么资产”。
场景2:收入与费用的“较量”
餐饮业实践:
火锅店当月收入20万元,食材支出8万元→记录:
收入端:借“银行存款”20万,贷“主营业务收入”20万;
成本端:借“主营业务成本”8万,贷“原材料”8万。
利润=收入(贷方)-成本(借方)=12万元。
场景3:股东往来的“红线区”
风险警示:
将股东借款10万元误记为“其他应付款”→税务稽查认定为隐匿收入,需补税+罚款。正确做法:
借:其他应收款—股东(资产增加);
贷:银行存款(资产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