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供应链伙伴:用数据建立“共生关系”
核心需求:通过财务数据评估合作方稳定性,优化供应链协同。
案例:
汽车零部件供应商评估:
新能源车企要求供应商提供近3年财报,重点核查:
现金流:能否支撑长期订单(如某供应商账面现金仅够维持2个月,存在断供风险);
环保投入:是否符合整车厂碳中和承诺(如未披露碳排放数据的企业被移出合作名单)。
结果:筛选出5家优质供应商,签订10年战略协议,采购成本降低15%。
技术工具:
区块链平台共享供应链财务数据(如应付账款周转率),加密授权确保隐私。
二、数据中介机构:挖掘“信息金矿”
核心需求:清洗、分析企业数据,为第三方提供决策支持。
案例:
餐饮行业数据服务商:
收集连锁品牌门店的销售成本、翻台率等数据,生成《区域消费力报告》;
投资人据此选址开店,选址成功率提升40%;
企业需按《数据安全法》脱敏处理敏感信息(如不披露单店利润)。
政策依据:
数据资产化需明确使用权限。
三、公共事务部门:推动“政策精准化”
核心需求:利用行业数据优化公共资源配置。
案例:
人社部就业补贴发放:
分析小微企业财报中的社保缴纳、人员薪酬数据:
发现A市制造业参保率低于60%,发放稳岗补贴鼓励企业扩招;
追踪补贴使用情况,确保资金用于员工培训而非股东分红。
结果:A市制造业就业率同比提升8%,技能型岗位增加12%。
技术应用:
政务大数据平台对接企业电子会计凭证系统,自动校验补贴申请真实性。
四、消费者权益组织:守护“公众知情权”
核心需求:监督企业定价合理性、服务质量及社会责任履行。
案例:
医美行业价格透明度调查:
调取医美机构成本报表,发现玻尿酸进货成本200元/支,售价高达1.2万元/支;
推动出台《医美服务明码标价规定》,要求门店公示耗材成本与服务费拆分;
违规企业被列入消费者黑名单,客流下降35%。
社会监督:
开放财报中“销售费用-广告费”占比数据,揭示行业过度营销问题。
五、国际标准制定机构:推动“全球数据对标”
核心需求:协调跨国会计准则差异,促进资本流动。
案例:
国际可持续准则理事会(ISSB):
分析各国企业碳排放会计处理差异(如欧洲强制计入损益表,亚洲多用表外披露);
制定《全球可持续发展披露准则》,要求2026年起2000家跨国企业统一披露范围三碳排放;
企业需升级核算系统,追踪供应链上下游碳数据。
合规挑战:
出口欧盟的钢铁企业需按《碳边境调节机制》提供经审计的碳成本报告。
六、智能算法开发者:喂养“AI决策模型”
核心需求:获取结构化财务数据训练算法,优化预测能力。
案例:
银行信贷风控模型:
输入10万家企业财报数据(如流动比率、存货周转天数),训练AI识别违约风险;
模型发现“应付账款周转天数>90天且毛利率<10%”的企业违约概率达75%;
银行据此收紧对高风险企业放贷,坏账率下降2个百分点。
数据伦理:
企业授权使用数据需符合《生成式AI服务管理暂行办法》,禁止未经许可抓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