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存款清查是保障企业资金安全、确保账实一致的核心环节。采用以下方法:
银行存款的清查一般采用的方法  ​一、逐笔核对法:账目的“交叉验证”​
  定义:将企业银行存款日记账与银行对账单逐日逐笔核对,确保每笔交易的金额、时间、用途一致。
  操作流程:
  ​基础核对:比对双方记录的存款日期、凭证种类(如电汇单号)、摘要(如“货款收入”)和金额;
  ​标记差异:双方均记录的用符号标记(如打“√”),未匹配的列为待核查项。
  案例:某电商企业发现一笔“2025年3月10日收入50万元”的日记账记录,但银行对账单无此记录。经查,因跨行转账延迟,该笔款项3月12日才到账,属于“企业已收、银行未收”的未达账项。
  注意事项:
  需关注“时间差”导致的差异(如周末转账延迟);
  电子对账系统可自动匹配80%以上常规交易,人工重点核查异常项。
  ​二、未达账项处理:差异的“解码器”​
  定义:识别因凭证传递时间差导致的“一方已入账、另一方未入账”交易,共四类:
  ​企业已收,银行未收​(如支票存入未清算);
  ​企业已付,银行未付​(如开出支票未兑付);
  ​银行已收,企业未收​(如利息自动入账未通知);
  ​银行已付,企业未付​(如代扣水电费未获取凭证)。
  案例:某制造企业3月28日通过网银支付供应商30万元,企业日记账已记录,但银行因系统日切处理延迟至3月29日入账,形成“企业已付、银行未付”差异。
  实务工具:
  ​电子回单自动推送:银行与企业财务系统直连,实时同步交易流水;
  ​智能预警机制:对超过48小时的未达账项自动触发人工核查。
  ​三、余额调节表编制:资金的“真相还原”​
  定义:通过调整未达账项,使企业日记账余额与银行对账单余额趋于一致,公式为:
  企业调整后余额=日记账余额+银行已收企业未收-银行已付企业未付
  银行调整后余额=对账单余额+企业已收银行未收-企业已付银行未付
  操作步骤:
  列出所有未达账项;
  按公式计算双方调整后余额;
  若调整后余额相等,说明账目无实质性错误;若不等,需进一步核查记账错误。
  案例:某公司3月末日记账余额120万元,银行对账单余额115万元。核查发现:
  银行已代收货款5万元(企业未入账);
  企业已开未兑付支票3万元(银行未处理)。
  调整后余额均为122万元(120+5-3=122;115+0-0=115+5+3-0=122),证实账务无误。
  关键作用:
  避免因时间差误判资金风险(如误以为账户被盗刷);
  为审计提供可信依据(调节表需经财务主管和银行双签章)。
  ​四、电子化辅助工具:效率的“加速器”​
  1.银行对账系统
  ​功能:自动导入银行电子对账单,与财务软件数据智能匹配;
  ​案例:某集团使用SAP系统,每月10分钟内完成200个银行账户的自动对账,误差率低于0.1%。
  2.区块链存证
  ​功能:交易数据实时上链,银行与企业共享不可篡改的记录;
  ​案例:跨境贸易中,中方企业通过区块链平台与境外银行同步信用证信息,消除时差导致的未达账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