递延法是一种处理会计与税法时间性差异的所得税核算方法,其核心逻辑是:当企业同一笔业务在会计和税法中的确认时间不同时,按差异发生时的税率计算影响金额,并将其“封存”到未来期间逐步释放。通俗来说,递延法像一台“时光机”,把当前因规则冲突导致的税差暂时打包,未来再按原封存的税率拆解回利润表,确保税款总额不变但时间分布合理。
所得税核算方法:递延法  核心特征:
  ​历史税率锁定:差异发生时采用当时税率,后续税率变动不追溯调整。
  ​单向时间轴:仅处理时间性差异(如折旧、预提费用),永久性差异直接调整当期税款。
  ​利润表导向:注重当期所得税费用与会计利润的配比,而非资产负债表的未来税负。
  与债务法的本质区别
  递延法与债务法是处理税会差异的两大主流方法,核心差异在于税率变动的应对逻辑:
与债务法的本质区别
对比维度 递延法 债务法
税率变动处理 不调整已确认的递延税款余额,保持历史税率 按新税率调整递延税款,反映未来实际税负
报表侧重 利润表导向(确保当期费用配比) 资产负债表导向(反映真实资产/负债价值)
数据更新性 静态处理,信息滞后 动态调整,信息实时反映
  案例对比:
  假设2023年确认递延税款贷项50万(税率25%),2025年税率升至30%:
  ​递延法:2025年转回时仍按25%冲减,导致少抵税(损失5%税率差)。
  ​债务法:2025年立即将递延税款调整为60万(50万÷25%×30%),匹配新税率。
  典型应用场景
  ​固定资产加速折旧:
  会计按直线法计提折旧,税法允许加速折旧,形成前期少缴税、后期多缴税的差异。
  ​案例:某芯片厂设备原值1200万,会计按5年折旧(年240万),税法允许前3年按500万/年计提。前3年每年产生递延税款贷项65万((500-240)×25%),后2年差异转回时仍按25%抵税。
  ​长期投资收益确认:
  按权益法确认投资收益(会计利润增加),但税法待实际分红时计税。
  ​案例:A公司持有B公司30%股权,2024年B公司净利润1000万,A公司确认投资收益300万,形成递延税款贷项75万(300×25%)。2026年实际分红时转回,抵减当期税款。
  ​预提费用与坏账准备:
  会计提前计提费用(如保修费、坏账准备),税法要求实际发生时扣除。
  ​案例:某车企2024年计提保修费200万,形成递延税款借项50万(200×25%)。2025年实际支付维修费时,按25%抵税,冲回递延税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