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平均法​(移动加权平均法)是一种动态更新存货成本的方法。通俗来说,它像“实时更新的电子秤”,每次进货后都会重新计算存货的平均成本,确保每次发货的成本都基于最新的库存数据。这种方法适用于需要随时掌握精确成本的企业(如电商、快消品行业),避免月末一次性计算导致的成本偏差。
移动平均法  核心公式:
  ​新加权平均单价=(原库存成本+本次进货成本)/(原库存数量+本次进货数量)
  ​本次发货成本=发货数量×新加权平均单价
  ​结存成本=结存数量×新加权平均单价
  ​方法原理:为何要“移动”?
  ​动态更新:
  传统加权平均法只在月末计算一次成本,而移动平均法每次进货后立即重新计算单价,确保成本始终反映最新采购价格。
  ​示例:超市频繁进货牛奶,若1月1日进货单价5元/盒,1月5日进货单价6元/盒,1月10日销售时需按两次进货后的平均成本(而非仅第一次或第二次单价)计算利润,避免成本失真。
  ​与月末加权平均法的对比:
与月末加权平均法的对比
移动平均法 月末加权平均法
每次进货后更新成本 全月只计算一次成本(月末)
成本反映及时,利于精细化管理 操作简单,但成本滞后性明显
适用于高频进货、对成本敏感的企业 适合价格稳定或低频采购的企业

  移动平均法实例详解:分步骤计算过程
  案例背景:某食品公司2025年4月甲商品库存变动如下:
  ​4月1日:结存100箱,单价50元/箱。
  ​4月5日:购入200箱,单价55元/箱。
  ​4月10日:销售250箱。
  ​4月15日:购入150箱,单价60元/箱。
  ​4月20日:销售100箱。
  分步骤计算:
  ​4月5日进货后:
  ​新平均单价=(100×50+200×55)/(100+200)=(5,000+11,000)/300≈​53.33元/箱
  ​结存成本=300箱×53.33元≈​16,000元
  ​4月10日销售250箱:
  ​销售成本=250×53.33≈​13,333元
  ​结存数量=300-250=​50箱
  ​结存成本=50×53.33≈​2,667元
  ​4月15日进货后:
  ​新平均单价=(50×53.33+150×60)/(50+150)=(2,667+9,000)/200≈​58.34元/箱
  ​结存成本=200箱×58.34≈​11,667元
  ​4月20日销售100箱:
  ​销售成本=100×58.34≈​5,834元
  ​结存数量=200-100=​100箱
  ​月末结存成本=100×58.34≈​5,834元
  总销售成本=13,333+5,834=​19,167元
  月末结存成本=​5,834元
  ​移动平均法优缺点分析:企业如何选择?
移动平均法优点缺点
优点 缺点
成本精准:实时反映市场价格波动
6
8
计算量大:频繁进货时需多次计算
2
6
管理透明:随时掌握库存成本,避免利润虚增 依赖系统:手工计算易出错,需ERP支持
8
合规性强:符合会计准则对成本匹配的要求
5
不适用低频企业:如大型设备制造商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