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审核生产费用——先筛掉“不该花的钱”
定义:检查每一笔生产费用是否符合企业制度和法律规定,剔除不合理开支。
例子:某面包房采购面粉时,发现供应商虚报价格10%,审核后拒绝支付超标部分,避免成本虚高。
管理意义:
防止员工虚报费用或采购劣质材料;
确保成本数据真实可靠,为后续步骤奠定基础。
2.确定核算对象和成本项目——明确“给谁算账”
定义:根据生产特点选择核算对象(如产品品种、生产批次),并划分成本项目(直接材料、直接人工等)。
例子:
建筑公司按单个工程项目核算(如A栋住宅楼),成本项目包括钢筋、水泥、工人工资;
奶茶连锁店按产品品类核算(如奶茶、果茶),成本项目包括茶叶、水果、店员调制工时。
财政部要求:企业需根据《企业产品成本核算制度》选择与业务匹配的核算对象。
3.归集要素费用——区分“直接花”和“间接摊”
定义:将生产费用按用途归类,直接费用(如原材料)直接计入产品,间接费用(如车间电费)暂存待分配。
实例拆解:
直接归集:某家具厂生产100张桌子,耗用木材5万元,直接计入“生产成本—直接材料”;
间接归集:车间本月电费1万元,先计入“制造费用”,后续按工时分摊到不同产品。
关键操作:
使用要素费用分配表清晰记录费用流向;
直接人工按工时或计件工资精准分配到产品。
4.分配综合费用——把“公摊费用”合理分到产品
定义:将暂存的间接费用(制造费用、辅助生产成本)按合理标准分配到具体产品。
案例:
汽车厂喷涂车间本月制造费用50万元,按各车型占用喷涂工时分配:
SUV耗时200小时,分配30万元;
轿车耗时150小时,分配20万元。
常用分配标准:
按生产工时、机器工时、原材料消耗量比例分配;
服务业可按项目人员投入时间或场地占用面积分配。
5.划分完工与在产品成本——解开“半成品”谜题
定义:将累计的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和未完工产品(半成品)之间分配。
实例:某电子厂生产1,000部手机,月末完工800部,200部处于组装阶段(完工程度50%):
约当产量法:将200部半成品折算为100部完工产品(200×50%);
总生产费用100万元→单位成本=100万÷(800+100)=1,111元/部;
完工产品成本=800×1,111≈88.88万元,在产品成本=11.12万元。
提示:方法选择需符合生产特点,如流水线适用约当产量法,定制生产适用按批次划分。
6.计算总成本与单位成本——算出“终极答案”
定义:汇总完工产品总成本,除以数量得出单位成本。
例子:某服装厂生产1,000件衬衫:
总成本=直接材料3万+直接人工2万+制造费用1万=6万元;
单位成本=6万÷1,000=60元/件;
定价时需在此基础上增加利润(如售价=60元×1.5=90元)。
不同行业的程序变通实践
1.制造业(多步骤分步法)
案例:炼油厂从原油分馏到成品油产出,需按生产步骤核算:
第一步(蒸馏):归集原油、燃料费,计算半成品石脑油成本;
第二步(裂解):将石脑油成本转入,加本步骤费用,计算丙烯成本;
最终汇总所有步骤成本得出汽油、柴油总成本。
2.建筑业(合同项目核算法)
案例:某公司承建跨海大桥,独立核算:
直接材料(钢材、混凝土)按采购单归属项目;
人工成本按施工队考勤记录分配;
大型设备折旧按使用天数分摊到项目。
3.服务业(作业成本法)
案例:物流公司配送服务:
直接成本:燃油费、司机工资(按运输里程分配);
间接成本:调度中心运营费按订单数量分摊;
最终计算每单配送成本。
常见误区与避坑指南
误区:所有费用都算进产品成本
反例:销售部门差旅费属于期间费用,不应计入产品成本。
误区:间接费用随便摊
正确做法:选择与资源消耗相关的分配标准(如按工时摊电费,而非简单按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