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定额比例法适用于多种生产环境,尤其是在那些生产过程相对稳定、产品种类较为单一的企业中。例如,制造业中的机械加工、电子组装等,这些行业的产品生产过程较为标准化,容易设定和执行定额标准。
此外,定额比例法也适用于建筑行业,在建筑工程中,材料和人工成本的定额标准可以有效控制项目成本,确保项目按时完成。在农业领域,定额比例法可以用于农作物的种植和收割,通过设定合理的定额标准,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生产效率。
然而,定额比例法在某些行业中的应用可能受到限制。例如,在服务业中,由于服务过程的个性化和不确定性较高,设定定额标准较为困难。在这些情况下,企业可能需要结合其他成本管理方法,如作业成本法,以更全面地控制成本。
通俗解释定额比例法
定额比例法就像“分蛋糕”的规则:工厂生产一批产品时,有些已经完工,有些还在生产线上(称为“在产品”),而生产过程中投入的材料、人工等费用需要合理分摊到这两部分。定额比例法就是根据预先制定的消耗标准(比如每件产品需要多少材料、多少工时),按比例分配实际成本的方法。
举个例子:假设一家玩具厂生产1000个玩偶,月底有200个未完工。工厂需要把本月发生的材料费、工人工资等成本分摊到800个完工产品和200个半成品上。如果直接“一刀切”按数量平分可能不合理,因为半成品可能只用了部分材料或工时。这时,定额比例法就能根据每个阶段的“定额标准”更精准地分配成本。
定额比例法怎么操作?
核心步骤分三步:
定标准:预先设定单位产品的材料消耗量、工时等定额(例如:1个玩偶需要2米布料、0.5小时人工)。
算比例:根据完工产品和在产品的定额总量,计算实际成本分配比例。
分费用:按比例将材料费、人工费、制造费用分摊到完工产品和在产品。
具体公式:
分配率=(月初在产品成本+本月新增成本)÷(完工产品定额+在产品定额)
完工产品成本=完工产品定额×分配率
在产品成本=在产品定额×分配率
案例演示:玩具厂成本分配
假设某玩具厂生产玩偶,月初有100个半成品(在产品),本月新投产900个,月底完工800个,剩余200个仍在生产(在产品)。相关成本数据如下:
直接材料:月初在产品5500元,本月新增18500元,总成本24000元。
直接人工:月初4500元,本月新增16300元,总成本20800元。
制造费用:月初6000元,本月新增26500元,总成本32500元。
定额标准:
完工产品材料定额:16000元(800个×20元/个)
在产品材料定额:4000元(200个×20元/个)
工时定额:完工产品11000小时,在产品2000小时。
分配过程:
材料费用分配:
分配率=24000÷(16000+4000)=1.2
完工产品材料成本=16000×1.2=19200元
在产品材料成本=4000×1.2=4800元
人工费用分配:
分配率=20800÷(11000+2000)=1.6元/小时
完工产品人工成本=11000×1.6=17600元
在产品人工成本=2000×1.6=3200元
制造费用分配:
分配率=32500÷(11000+2000)=2.5元/小时
完工产品制造费用=11000×2.5=27500元
在产品制造费用=2000×2.5=5000元
最终结果:
完工产品总成本=19200+17600+27500=64300元
在产品总成本=4800+3200+5000=13000元
为什么用定额比例法?
公平合理:避免“一刀切”,半成品用料少就少分摊成本。
动态调整:如果月末在产品数量波动大(比如某月突然增加),用固定定额容易失真,而比例法能灵活适应。
控制成本:通过对比实际消耗与定额标准,企业可以发现生产中的浪费(例如材料超支)。
注意事项
定额要科学:标准过高或过低都会导致分配失真,需定期根据工艺更新。
分项计算:材料、人工、制造费用需分别按定额分配,不能混用。
差异处理:实际成本与定额的差异(如材料涨价)需按比例分摊,而非全部由完工产品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