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海宁全市实现生产总值302.7亿元,同比增长7.4%,高出全省0.2个百分点,总量继续稳居嘉兴市五县二区首位。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形势,海宁市通过推进要素改革,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有效提升了经济运行质量。
工业经济转中向好
上半年,海宁市在确保工业经济总量稳步提升的同时,大力实施要素改革、退低进高、机器换人等一批战略举措,使工业经济发展质量有效提升。
在经济增长势头放缓的大背景下,上半年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631.67亿元,同比增长6%;实现规上工业增加值率15.7%,同比提高2.5个百分点;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3.55%,同比提高0.92个百分点;实现利税总额39.84亿元,同比增长33.4%,其中利润总额21.54亿元,同比增长47.9%。在宏观经济形势不佳的现实压力下,各项效益性指标均有所提升实属不易。
自去年实施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配套改革以来,海宁工业经济正进入结构调整期。一方面,对于印染、化工、造纸、制革前道等行业实行严格控制、逐步转型的政策。化工、制革前道、造纸等行业从业人数占比比上年同期下降0.5个百分点。另一方面,新兴产业借势提速发展,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均实现两位数增长。
一个有利的佐证是:7月14日,省经信委、省统计局联合发布了《浙江省2013年度工业强县(市、区)综合评价报告》,报告中海宁排名从全省第27名猛升至第12名,在全省14个工业强县(市、区)中排名从第12名进位到第10名。工业强县排名的晋位升级说明要素改革对于提升海宁经济发展的质量效益起到了积极作用。
“机器换人”是上半年提升经济发展质量的“驱动力”之一。据统计,上半年,全市已实施“机器换人”项目共133项,2014年计划总投资28.19亿元,1至6月完成投资18.48亿元。规上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12.64万元/人,同比提高26.1%。
目前,海宁市新艺机电有限公司的刀片连带式自动生产线项目正在紧锣密鼓地建设中,该项目将改变企业原有的单道工序自动化,原先需要7道加工工序才能完成的,现在一条流水线就能完成了,实现了向全道工序自动化的迈进。此外,这条生产线还能够实现个性化生产,只需对加工配件、加工程序进行更换,就能实现多款刀片的生产,使公司能够根据市场环境迅速调整生产。企业在自主研发的项目中应用了多项拥有独立知识产权的新技术,刀片生产环节的需求人数从88人降低到9人,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房地产投资回暖
2014年上半年,海宁完成服务业投资144.41亿元,增长38.5%,投资总量和增速均居嘉兴市五县二区首位。服务业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到61.7%,为近年来新高。其中,生产性服务业完成投资42.18亿元,同比增长40.3%。皮革城六期、中纺大厦和中国智能骨干网等一批重大生产性服务业项目加快建设中,这些项目的建成使用将为我市服务业发展提供强劲的后续动力。
服务业中,房地产市场尤为受到市民关注。据统计,上半年,商品房销售面积为18.77万平方米。相关人士分析:一是受宏观大环境影响,今年以来,全国房地产市场销售呈下滑趋势,从嘉兴地区来看,各县(市、区)销售面积均不同程度下降;二是上年销售基数较高,去年上半年比2012年上半年增长了227.7%,这也是造成今年房产市场销售下降的主要原因。今年上半年,商品房销售面积与2012年上半年比,增长了30.9%。
上半年,从房地产投资看呈现出“回暖”趋势。全市共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37.37亿元,同比下降3.7%,但降幅比一季度收窄54.1个百分点;全市房屋施工面积545.04万平方米,同比增长9.2%。从市场需求看,随着城镇化的推进,房地产市场需求仍然很大,房地产市场运行能够回归到较为稳定的水平。
民生支出继续增长
近日,市民章女士再次来到云和景苑,为自己的新家开窗通风。云和景苑是海宁市住房保障工程的重要项目之一,共提供保障房3857套,目前一期项目已竣工,其余四期项目正在建设中,上半年实际完成投资7700万元,超额完成半年目标任务。
上半年,海宁市继续加大民生改善力度。全市公共财政预算支出25.05亿元,其中用于教育、文化、社会保障、医疗卫生、节能环保等的民生支出达11.43亿元,同比增长32.9%,高于财政支出平均增速5.5个百分点。
从项目上看,上半年,政府投资项目完成投资36.93亿元。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学院(海宁国际校区)、工人路商业中心城市有机更新淳朴园项目等新开工项目,易地新建海宁妇保院、长水塘生态湿地工程等与民生密切相关的项目均进展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