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开发区创建于1992年7月,初创时规划控制面积为4.41 平方公里。2002年9月,海盐杭州湾大桥新区诞生,为县开发区的扩容部分,新区面积为25.7平方公里。2004年1月,县开发区实施退出老区,致力于 大桥新区的开发建设。2007年2月,县开发区与海盐港区合并,形成“以港促区,以区促港”的格局。2010年11月,行政区划调整,建立开发区(西塘桥 街道),区域面积扩大到56.82平方公里,其中港区6.43平方公里。近年来,县开发区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改革开放,不 断推进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综合实力明显增强。
区域经济快速发展
近年来,县开发区凭借区位、岸线、腹地等资源优势,深入实施“港 产城村”联动发展思路,加快推进海盐临港型新兴产业基地建设步伐,全区经济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从2013年统计数据看,县开发区实现GDP35.31亿 元,可比增长28.2%;人均GDP达8.4万元;工业经济每年以30%以上增长速度发展,2013年,县开发区工业总产值达到245亿元,其中规上工业 产值218.17亿元,同比增长49.4%;培育亿元企业30家;实现财政总收入6.98亿元,同比增长 2.84%。其中公共财政预算收入3.23亿元,同比增长6.08%;在全省省级开发区综合排名中列第14位。今年1-6月,县开发区规上工业产值实现 119亿元,同比增长24.2%;实现财政总收入4.53亿元,同比增长17.4%。其中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63亿元,同比增长49.3%。
产业转型初见成效
近年来,县开发区围绕产业定位,着重引进新兴产业,有的放矢地打造“大项目--产业集群--产业基地”的发展新模式,扎实推进产 业转型升级。2013年11月,县开发区荣获“首届浙江开发区特别贡献(转型标杆)奖”。一是引进培育一批新兴产业。近年来,县开发区按照发展节能环保 (LED)、装备制造、新材料、港口物流业等四大产业的定位,通过引进、培育,新兴产业已形成集聚发展的态势。节能环保(LED)产业园,已进驻企业有 20余家,LED产业园被省政府命名为“浙江省外商投资新兴产业示范基地”。核电关联产业园,已有落户企业18家,已获“海盐核电关联产业省高新技术产业 基地”称号。新材料产业,已有三江新材料、协和簿钢、金达特种亚麻纱等大企业落户。同时,随着海盐港区开发建设的不断推进,现代服务业迅速发展,现已获得 嘉兴市政府“嘉兴市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称号。二是提升改造一批传统产业。县开发区工业企业众多,至2013年底,区境内共有各类工业企业501家。为鼓励 传统产业转型升级,2008年,县开发区就制订了《关于推进创业创新加快产业转型升级若干意见》,鼓励企业依靠科技,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实现产业提档升 级。6年来,已兑现奖金312.05万元。在政策的激励下,区内来宝紧固件、艾迪西暖通科技、埃米顿机电等传统产业通过与央企、国企联姻,与大专院校技术 合作,“机器换人”,“电商换市”等多种途径,实现产业提档升级。三是倒逼腾退一批低能产业。近年来,县开发区按照县委、县政府下发的《关于开展退低进高 加快推进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通过调查摸底,计划在“十二五”期间退低进高的企业24家。自2012年1月至2014年6月,县开发区已取缔非 法废塑造粒企业17家、非法酸洗企业6家,关停低效企业9家,腾退及收回闲置土地499.39亩,为引进“好大高”的新项目提供了新的空间。
发展平台初具规模
近年来,县开发区以打造海盐“城市副中心”为切入点,加快建设宜商宜居城市。全区已累计投入平台建设资金50多亿元。一是加快农 房改造集聚。已先后开展了16批次大规模征地拆迁,共完成对下土地政策处理3.24万亩,动迁农房3940户,拆迁面积约148万平方米。现已建成6个、 建筑总面积123万平方米的新社区,48万平方米的新社区正在建设之中,开发区规划区内80%以上的农户住入了新社区。今年8月,将又有10.8万平方米 的安置房交付使用。二是加快港区开发建设。实施海盐东段围涂工程,形成围涂面积1.35万亩。新建成10.41公里海岸线,其中可建万吨级码头岸线5.9 公里,可建万吨级码头泊位22个。实施码头开发建设,海盐港区已签约建设的万吨级码头共有8个,其中C1、C2两个万吨级码头已于2012年2月投入运 行,另有6个码头正在建设或报批之中,明年年底将有6个码头投入运行。三是加快市政配套设施建设。完成全长约43公里、17条主干道的建设,核心区域内道 路纵横贯通。区域绿化覆盖面积达到了8044.5亩,其中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4777.5亩,绿化覆盖率达到31.16%。已铺设污水管道总里程 64.56公里,建成区内工业和生活污水集中收集处理率达到100%。新建的滨海中学、滨海小学、幼儿园、公共自行车租赁点等配套设施已投入使用,城市公 交已经开通,文体中心、商业综合体等项目正在建设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