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思路求“活”,打通土地流转通道
一是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在保障粮食安全和依法维护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前提下,率先成立浙江省内*9家土地股份合作社—渡船桥土地股份合作社,使土地等农业资源合法向有能力的经营大户集中,为农业规模化、机械化经营创造条件,也使土地流转拥有了自己的业主单位,截至目前,全市已经建立土地股份合作社14家,已制定6大类38个农产品品种的地方生产标准,其中观赏鱼生产标准被确定为国家标准,“达意牌”观赏鱼获国家驰名商标称号,“金平湖牌”西瓜通过原产地保护认证。
二是创新规模流转机制。率先在新埭镇姚浜村开展农村土地整村流转试点,在稳定土地承包关系、维护农民“三权”(即土地承包权、流转收益权、农业用工优先权)、跟农民算好“三帐”(即土地即期收益帐、整体产出效益帐和长期发展得益帐)的基础上,全村13个组487户农户全部自愿签订整户土地流转合同,流转面积达2801.8亩 。在姚浜整村流转试点成功的带动下,全市已有11个村实现整村流转,流转土地重点集中在现代农业园区和粮食生产功能区“两区”重点集中区域,目前,全市土地流转总面积达到13.7万亩,流转率达42.99%。
三是制定配套政策措施。先后出台《平湖市人民政府关于2010—2014年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快现代农业转型升级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对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支持品牌经营、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培育农业主体等多个方面进行政策扶持和资金补助。市财政建立土地流转补助专项资金,根据土地流转的所处区域、流转年限、流转规模、连片程度等要素结合当年土地流转概况制定明确补助标准,给予各村经济合作社每亩100至700元的补贴资金。从2009年实施土地流转专项补助办法至今,全市已发放1601.98万元专项补助资金。
二、资源挖“潜”,打通专业化服务通道
一是培育多元化服务主体。持政府主体和买单,全面建成市镇村三级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市级设立综合农技推广中心,建立市农产品质量监督管理站,各镇街道设置农业公共服务中心,各村建立村级农业综合服务站。
创建浙江省内首家“12316”为农服务中心,强化信息要素服务构建“专家式”服务团队,健全“全过程”服务机制,实现“信息+技术+团队”的一线通服务网络,从而保障规模化生产经营的深入发展,进一步发展壮大现代农业经营主体。
二是合力发展“新仓经验”。不断完善生产合作、供销合作、信用合作“三位一体”的农村新型合作体系。搭建三农公共服务平台,实现“3+X”农业社会化服务公共中心全覆盖。同时全面打造集农资、日常用品、蔬菜配送为一体的现代经营服务网络体系,在全市设立204个农资经销网点,并纳入六统一管理。
建立“龙头企业+基地+农户”、“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等利益联结机制,发挥[*{c}*]示范作用,全市现有农业龙头企业44家,农民专业合作社297家。创新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创立“金土地”、“新融机”、丰收小额贷款和丰收创业贷款等涉农金融产品,有力地支持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村集体经济和家庭农场的发展。
三是搭建要素保障平台。组建平湖市农业贷款担保有限责任公司,为规模经营户、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农业贷款担保,累计担保贷款4个多亿,目前担保余额5000多万元。
成立嘉兴市首家农村资金互助合作社——平湖市新当湖资金互助专业合作社,为社员提供农业信贷支持,累计向社员发放贷款3500多万元。成立省内首家农机4S店,建成农机化服务中心22个、农机化示范基地64个,拥有各类农机具10万多台套。
三、定位瞄“准”,打通特色产业发展通道
一是科学规划[*{c}*]。围绕加快生态高效都市型现代农业建设目标,全面实施“238”现代农业园区发展战略(2个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3个省级主导产业示范区,8个特色农业精品园),在总体布局、建设内容、资金筹措、保障措施等方面搞规划、抓试点、探路子。2013年,四大农业主导产业产值达18.3亿元,占示范区农业总产值的63%,其中,粮食生产面积56.8万亩,粮食总产量达到25万吨。截至今年7月底,已建成粮食生产功能区108个、面积10.05万亩;建成现代农业综合区2个、主导产业示范区4个、特色农业精品园8个。金平湖果蔬、优质水产、绿色大米等特色优势产业发展迅速,累计建立无公害产业基地23.54万亩。
二是特色产业支撑。 积极探索“稻草-蘑菇-芦笋”循环产业新模式,不仅有效解决了蘑菇废料的污染问题,也催生了种植新产业芦笋的发展,芦笋种植从2003年的50亩,发展到2012年底的4800多亩,成为该市促进农民增收的新兴产业,这一循环模式被列为浙江省十大农作制度创新模式之一。大力建设循环园区,在27个产业园和100户规模大户中大力开展农业循环经济实验园区建设,重点培育循环产业链,包括粮经结合“万元千斤”;内塘虾、鳖、草、鹅水产生态高效养殖模式;草、菇、笋模式;林、草、禽模式;猪、沼(气、液)、林、蔬菜、牧模式;休闲观光模式。单位产出率比同类产出增效5%以上。
三是农业科技保障。大力实施科技兴农,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农业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到7月底,该市已建设施大棚15000亩,建立粮油繁种基地5100亩,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7%。实施水稻免耕直抛等轻型栽培技术30多万亩,秸秆还田65万亩次,平衡配方施肥60万亩次。开展省级“水稻病虫无害化治理示范”项目示范试点,落实水稻无害化治理面积30万亩。同时,积极实施标准化农业科技项目,2003年以来按照农业标准化要求实施农业丰收计划项目228项。
高顿网校小编寄语:学会理解,因为只有理解别人,才会被别人理解。
